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徐少华 页数:416
Tag标签:无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梗、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本书为徐教授关于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研究的论文集,共收论文三十一篇,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类同,整合为二十四篇。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六篇,考述周代南土诸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第二组十三篇,是有关楚国历史地理与考古方面的探索;第三组五篇,是对荆楚历史地理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作者简介
徐少华,1955年生。1978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青铜器与简帛文献、楚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楚文化探索》(合著,英文)。曾先后在美国西东、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芝加哥等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与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曾即随及其历史渊源古厉国历史地理考异古蓼国历史地理考异论近年来出土的几件春秋有铭邓器从叔姜筻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邮国历史地理探疑从包山楚简论楚之始封立国——兼论有关周原卜辞的年代和史实昭阳伐魏及其相关问题辨析从郭店楚简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教育和思想特征试析楚国衰亡的政治原因论春秋时期楚人在淮河流域及江淮地区的发展关于春秋楚县的几个问题孙叔敖故里封地考述——兼论《楚相孙叔敖碑》的真伪与文本时代上博楚简所载申公、城公考析包山楚简释地从盘龙城遗址看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固始侯古堆一号墓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包山二号楚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楚秦汉苍梧郡建置、地望及相关问题考述魏安陵君及其历史地理分析奉阳君任相及相关赵史探析《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水经注·丹水篇》错简考订——兼论古析县、丹水县的地望作者著述列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面临新的形势和社会危机,各国统治阶级中一批具有眼光和胆识的代表人物,相继通过政权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自上而下的变法和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同时广泛搜罗、启用各类有用人才,鼓励耕战,谋求富国强兵,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如战国早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和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的变法,相继使魏、秦两国迅速发展、富强,成为当时的一流大国。战国早期,楚悼王在“盗杀声王”、被国人拥立之后,面临当时楚国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亦启用吴起变法,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曾一度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形势。《史记》卷65《吴起列传》说楚在吴起变法之后“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然由于变法极大地削弱、限制了贵族势力的利益和特权,以致“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①。楚悼王一死,旧贵族便乘机发难,射杀吴起,使楚国的变法在腐朽势力的联合反对下很快夭折了,变法以前所面临的“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②其后历战国中、晚期一直到楚国灭亡,楚国均未能摆脱落后、腐朽的贵族政治的衣钵,非但国政长期由王子和昭、屈、景三族掌握,因循守旧,不求革新,而且还从春秋时期广泛设县治民、抑制贵族势力发展膨胀的基础上逐渐后退,广置封君,极大地削弱了王室的力量和对地方的有力控制。《吕氏春秋》卷15《察今》引用“刻舟求剑”来比喻楚国的政治形势说,“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荆(楚)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可见楚国政治的保守为世人皆知。
后记
这本文集是我20多年来在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领域学习与探索成果的部分汇集,着重收录了有关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方面的研究论文,因而称之为《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1982年本科毕业之后,即师从石泉教授研习中国历史地理,由于我本科学考古,又身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武汉,石先生便引导我将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研究作为学习、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石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我才逐步进入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多年来,在师友们的培育和帮助下,倾心于前辈学者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注重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先秦历史与文化以及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未敢稍有懈怠。呈现在眼前的这本文集,算是我学习与探索的一份作业或小结。文集共收论文31篇,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类同,在选编时将它们整合为24篇,如《包山楚简释地》原来是7篇论文,分别发表于《文物》、《考古》、《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上,若皆以单篇收入则显得零散,合并起来相对系统一些,故将它们组合为一篇;《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汉晋若干地理补正》原本是一篇文章,发表时因篇幅限制一分为二。
编辑推荐
《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