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工真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梗、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李工真教授的学术论文集,共收录德国史研究方面的论文18篇。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德意志现代化与德意志知识界,通过对德国历史上的德意志民主主义、反犹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研究,揭示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深刻变革,在这个线索之下,作者关注点也自然牵涉到知识分子在德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德国现代化进程中,德意志知识界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挖掘,试图再现德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影响和作用。本书对德国史研究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李工真,1952年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0年和2009—2010年曾两度留学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曾任央视《大国崛起》审读专家,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特邀嘉宾。还曾多次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20多所著名高等学府从事讲学活动,受到这些高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着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等书,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主持“文化的转移与接受一——纳粹统治时代的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和“战后西德意志社会研究(1945—19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研究  普鲁士的启蒙运动  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反犹主义  德意志“福利国家化”政策的起源及意义  德国魏玛时代“社会福利”政策的扩展与危机  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德国反犹主义  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纳粹主义  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1933—1941)  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源德意志知识界研究  “柏林大学模式”及其发展  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  “美国主义”与文化批评——魏玛德国文化批评运动浅析  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  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  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阿尔文·约翰逊与“流亡大学”的创办  纳粹德国知识难民在美国的“失语性”问题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  后记

章节摘录

1935年,在荷兰政府的允许下,由美国犹太人联合捐助委员会出资,在排干了海水的情况下,德国巴勒斯坦中央局在荷兰海岸边建立起第一个国外的职业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占地达140公顷,有来自德国的150名学生。1937年,它的第一批结业生共41人,其中30人去了巴勒斯坦,7人去了阿根廷,1人去了南非,其余3人去了其他国家。”④这类国外职业培训班很快也在毗邻的丹麦、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等地开办起来,1936年,它已在10个以上的欧洲国家中开办,并接受了1131名来自德意志的犹太青年男女。②这就为德意志犹太人的拓荒者联盟提供了一种“绕道”培训的可能性。拓荒者联盟的培训班实践是有成就的,巴勒斯坦托管政府接纳的来自德国的C类移民,即持工人证明书者的数字不断上升证明了这一点。仅在1935年,来自德国的C类移民就达2719人,占当年移居巴勒斯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1937至1941年间,通过合法途径移往巴勒斯坦的1.8万多人中,培训班的结业生同样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另外,从1934-1939年3月底,共有3262名15至17岁的男女青少年作为“拥有确保收入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从德国移居到巴勒斯坦。“托管政府为这些青少年提供了B3类证书,这类证书是与这种条件相联系的:即两年的安置费与培训费已得到确保。”

后记

收入本书的这18篇论文,是从笔者研究德国史20年来发表的30余篇论文中挑选出来的。我从事德国史研究始于1988年。那年10月,我前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里尔大学留学,在我的德国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库尔特•迪威尔(Kuat Duwell)教授指导下,选定了“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那次留学经历对我的学术生涯来说意义重大,从库尔特•迪威尔教授那里,我不仅认识了德意志人特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勤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而且了解到德国史研究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收集到大量的相关史料和资讯。更为意想不到的是,库尔特•迪威尔教授还主动帮我与“德意志研究基金会”(DFG)建立了联系,这些年来,我先后免费地从这家德国著名的基金会获取了至少价值达10万马克以上的德国史料和书籍。对于一位立志于研究德国历史的中国学者来说,这是何等的幸运!不过,我也有我的不幸。我属于“文革十年”中“被耽误的一代人”,属于“老三届”中最没有读到书的68届初中生,只读了一年中学,便逢“史无前例”的年代。

编辑推荐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德意志的崛起是大国崛起的一个典型案例,与德意志的知识界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历史学领域内,很少有人研究教育与国家崛起的关系。比如哥廷根的现代化,柏林大学的发展都与德意志现代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就毕业于哥廷根大学,然后到柏林后与德国皇帝一起开创了德意志帝国。作者是一位在历史学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尤其擅长德语文献,可以说是一本相当好的书。
  •   读这本书,你会了解到: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运动唤醒了德意志文化的自我。而拿破仑的入侵又使知识界的民族解放意识急剧生长,一股与西方(英国、法国等)决裂的文化潮流逐渐汹涌。西方民主国家的知识阶层被称作“社会的良心”,因为他们往往监督和批判政府,维护着社会的公正。相反,德国的学者却有着维护和巩固政府治权的传统。早在1914年,德国知识界就以宣扬“责任、秩序、公正”的所谓“1914年理念”(Die Ideen Von 1914)来替代代表西方民主思想的“1789理念”(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并且希望用战火来涤除“非德意志因素”,使德国不受西方文明的污染,从而走向德意志的伟大复兴。知识界的保守倾向代表着德国的当时的时代精神。到魏玛时期,德国思想界和文化界人士无不对“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痛心疾首。他们相信任何新地社会制度相对魏玛共和国而言都是进步,他们希望出现一个“救星”,把德国人从眼前地困顿引入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时期出现的几本右倾思想论著极大地左右和煽动了苦难的德国人。在极右文化思潮的鼓吹下,一时间,民族主义思潮和各类民族主义团体在莱茵河两岸风起云涌,许多人吼叫:德国需要建立一个极权国家,只要它为民族利益服务就是合理的和有益的,哪怕它运用最野蛮的手段。极右的思想和文化,为希特勒和纳粹*走上德国的政治舞台打开了一条迥异于西方民主政体的通道。
  •   德国现代化进程非常值得中国发展借鉴,李工真研究的德国历史是比较权威的!
  •   李老师在德国史方面是比较有建树的,看他的书不会错。当然里面很多名词需要查阅资料,这样才能好好理解。
  •   德国何以两次几乎征服了欧洲甚至震撼了世界,从它迈向现代的每一步就能看出端倪。这个国家可敬而可怕。
  •   这本书内容太丰富了,不愧是武大的强项学科。
  •   信息量蛮大 需要仔细读
  •   和他讲课的内容基本完全一样。也属于这一类型书里面很好的。
  •   书籍不错 物美价廉 物有所值
  •   一本论文集,内容还好,不过网上也可以找到部分文章
  •   从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认识了李教授,被其专业和严谨所折服,也佩服其一流的口才和敏捷的反应,这应该是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另外,本人对德国的科技水平很敬仰,也想学习了解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