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 页数:272
内容概要
该书探讨长安文化与中古文学的互动关系,进而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全面研究,是长安学人和学术团队的精诚之作,形成了以文学研究为本体,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理念,注重文献以固其根本,探究文艺以显其特质,方言文化以求其通融。
书籍目录
发刊词[长安文化纵横谈] 刘生良:长安文化和早期长安文化刍论 魏景波:关于长安文化的初步思考 肖云儒:长安文化与长安学 朱利民:长安·长安文化·长安学 李小成:长安学榷议 田文棠:彰显多元文化魅力的“长安学”建构刍议 杨恩成:关于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几点断想[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 赵逵夫:先周历史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 韩高年:汉代长安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变迁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王长顺:由京都赋“长安事象”叙事的变化看赋风之嬗变 欧明俊 陈堃: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 钟书林:东汉长安作家考略 王作良:长安昆明池的功用及其文化与文学影响 汪聚应:唐代长安与游侠 杜道明: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与唐诗意境的雄浑阔大 康震: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 王志清:长安文化的精髓与王维诗歌的经典性 沈文凡 孟祥娟:杜甫长安困守时期的赋作论略 石麟:唐代京师文化一瞥——科举、妓女、坊里与传奇小说生成之关系 王国健:唐人小说与长安社会风情 伏漫戈: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所展现的陕西 赵学勇 王贵禄:长安文化与当代秦地作家[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马世年:祝、史“垂戒之辞”与连珠体的起源 伏俊琏 张艳芳:谈《离骚》受祝辞的影响[长安古典文献学研究] 罗国威:敦煌本伯二五二八唐钞《西京赋》残卷籀读札记 刘宁:论《西京杂记》的文学史料价值 踪凡: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 姚军:商务本《全汉文·别录七略》佚文整理之探考 贾三强:清雍正《陕西通志·经籍志》著录宋人文集述考
章节摘录
康震《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一文认为,精确的历史、地理学概念往往难以表达人们对帝都的细微情感体验,更难以替代诗歌艺术在情感深处引发的历史共鸣。这种共鸣也许无法再现历史细节,却足以激发人们对帝都与帝王气象的历史情怀。在唐诗的召唤下,人们更容易将长安雄浑的地貌、雄伟的建筑、深邃的历史与自己的人生、情感、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诗人的抒情歌咏中,长安城的历史传统被赋予浓厚的审美意味,宏伟坚实的建筑在诗美的创造中展现丰厚的人文内涵,这就是唐诗吟咏长安城的美学意义。”①的确,无论是对富丽堂皇的皇城宫殿、英明君主的热情歌颂,还是对国都的熙乐繁华、风花雪月的强烈向往,或是仕途不得意的徘徊苦闷以及面对国破家亡的哀痛惋惜及深沉的反思,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长安丰富的精神寄托。即使看似纯然写景之作,亦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微妙情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全唐诗》卷一八o)此处“长安”代指君主,是被抽除地理意义的长安,即《唐宋诗醇》所云:“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②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云:“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全唐诗》卷五七二)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评日:“置之盛唐,不复可别。”③可见虽写景物,亦有“气象”之别。 相对于初盛唐诗歌,中晚唐诗中的长安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象。例如上文提到的,作为“安史之乱”直接或问接历史见证者的杜甫、韦庄等人的诗作中,往往充满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意象:太平、繁盛时期的长安与动乱、衰败时期的长安。如杜甫《忆昔二首》以“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入题,直斥当下,第二章却荡开一笔,追忆“开元全盛日”民富国强、繁荣蓬勃的长安。(《全唐诗》卷二二o)前后期文化意象间的落差愈大,岁月沧桑的感慨也就愈深,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刺激也就愈强烈。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云:“此章于理乱兴亡之故,反复痛陈,盖极望代宗拨乱反治,复见开明之盛焉。”④诗人吟诗怀古,俯仰兴废,为逝去的家园感到无限惋惜,并进行深沉的思索,总结历史经验,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再见昔日繁盛的长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