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静芬 页数:375 译者:毛秋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艺术和宗教在人类的表达中是不同的范畴,各自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但是它们也互相影响。宗教需求在哪一点上、怎样开始影响艺术实践?艺术形式在何时、怎样变成宗教实践的重要手段?审美因素——工艺的精美、材质的精良、比例的协调——在何时、怎样获得宗教意义?艺人或是工匠如何表达深奥的宗教理念?诠释这类问题在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普遍适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王静芬的《中国石碑》一书为探究这类问题建立了坚实的平台。例如,她指出中国竖立纪念性石碑的习俗远早于佛教的传入。她追踪了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从集中于个人禅修转移到怜悯一切众生,这使得宗教图像、象征符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从外来到中国如何逐渐适应本土习俗。最重要的是,她描述了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创造性,他们大大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外来风格,帮助这一信仰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入这个庞大国家的群体意识中。
作者简介
王静芬(Dorothy
C.Wong),现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她专攻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从事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文本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关系等艺术史课题的研究。除本书外,她还著有《法隆寺再思》(HOryOjiReconsidered)一书(任主编并有论文发表,2008年),并发表多篇与佛教艺术有关的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年代表
导论
第一部分 传统中国石碑及其佛教对应物
第一章 中国石碑传统的古代根源
第二章 汉代石碑的起源和兴盛
第三章 北魏佛教造像碑的起源
第二部分 佛教造像碑的兴起
第四章 佛教造像碑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佛教造像碑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六章 弥勒信仰和河南的造像碑
第七章 陕西佛教造像碑:佛道元素和民族差异
第八章 甘肃、宁夏地区的佛教造像碑
第九章 复式造像碑和大乘佛教图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四川佛教造像碑和中国净土图像之滥觞
结论 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佛教造像碑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四和五世纪,大批离散的佛教社团有:(1)由佛图澄及其弟子道安在河北邺城建立的佛教中心,于公元351年随着后赵政权的覆亡而瓦解;(2)道安领导的襄阳(湖北)佛教社团被解散,因公元379年左右东晋和前秦军队在此出战;(3)在道安和鸠摩罗什的主持下,后秦都城长安的佛经译场非常活跃。道安是这三处佛教中心的领袖人物,他很有远见,为了确保佛教的存在和发展,将其追随者派遣到远离中心的地区进行传教。道安、慧远谱系中至少有三名信徒在四川进行持续不变的传教活动,无疑他们对这地区佛教的特性深有影响。这些僧人中第一位是法和。在邺城陷落的混乱中,道安带领约四百人南渡黄河。从公元365至379年,在居留襄阳期间,他分派许多信徒到全国各处宣传佛教。他遣送法和到成都,提及“山水可以修闲”。到达成都后,法和很快赢得当地有识之士的尊重。后来他又和道安在长安会合,从379年开始在长安主持佛经译场。第二位僧人是慧远之弟慧持。兄弟俩由350到375年都是襄阳佛教团体的成员,也受教于道安。慧远成为道安在般若学教义方面最有才华的弟子。当襄阳的佛教社团在379年解散时,兄弟俩和他们的信徒南下,最终在江西庐山安顿下来。慧远在此创立了著名的白莲社,以阿弥陀佛为崇拜对象。兄弟俩的学识为他们赢得了南方朝廷和贵族的尊敬。16公元399年,慧持前往四川进行传教工作,因为他听闻四川是繁华之地,而且他想要游览峨眉山。峨眉山在那时候是重要的道教圣地,仙人之土;它后来也成为佛教圣地。慧持在龙渊寺居住讲经,吸引了大批信徒。他和益州的地方长官交好,成为当地宗教界的重要人物,并在四川居留,直至412年圆寂。
编辑推荐
《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