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试验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钟坚  页数:457  

前言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相隔有岁,但特区之建立与改革开放之推行有如孪生弟兄,相继着力,共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若言中国新一轮现代化自改革开放始,其坚实之第一步,则从建立经济特区起。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以非凡勇气建立经济特区,30年过去,如今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已遍地开花,与当年的先行者——经济特区一道,映射中国经济发展之跫然足音。其中,尤以深圳经济特区最具代表性。特区的价值难以尽数,最重要莫过于其试验性。“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之变革无法在电脑上模拟,任何不慎都可能导致不菲的代价。特区之试验性,上至决策者的政令,下至创业者们义无反顾地“南下”,热血满腔,而前途难知。所幸家国有幸,大事得成。今日,经济特区的建设已是成绩斐然,堪称伟业。凡此种种,无须赘言。  先贤语:“三十而立。”30年中,特区在争议声里昂然前行,以速度迅捷与财富累积彰显优势。30年之后,昔日之茁壮少年已成长为成熟稳重的青年,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注重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成为摆在特区建设者面前新的课题。年岁的增加给了我们盘点的机会,角色的转换更需我们多加理性审视。回顾30年来之成就与缺陷,斟酌当下纠结之矛盾与困境,对于特区而言,此种反思与审视,大有裨益。30年历程,固非一帆风顺,个中甘苦,非回顾,无以显其曲折与别致,面对当今,则无从知晓成就与困顿之所由来。“疏通知远,书教也”,贯通30年历史,恰可观其中之丰赡与缺漏,正可作今天与明日之风帆。而此举,于深圳大学,更是当仁不让之责任。

内容概要

本书为“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中国共产党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为事实根据,认真研究了中国经济特区创办的历史背景以及初创过程所面临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

钟坚,江西万安人,1965年5月出生,法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江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和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台湾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独立撰写出版《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台湾经济性特区的发展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大试验: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特区》(武汉出版社,1995年)等4部学术专著,在《经济学动态》、《台湾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美国世界日报、CSSCI等转载或收录30多篇。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中外经济特区、港澳台经济和城市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  历史出现新的重大转机  第二节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第三节  派出多路考察团出访取经  第四节  召开国务院务虚会  第五节  邓小平发表“北方讲话”  第六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历史新纪元第二章  经济特区的酝酿与决策  第一节  试办出口商品基地  第二节  中央批准创办蛇口工业区  第三节  广东、福建要求先走一步  第四节  邓小平倡导创办特区  第五节  谷牧奉命筹办出口特区  第六节  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第三章  经济特区的筹备与创办  第一节  经济特区的选址与范围  第二节  制定《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第三节  “蛇口模式”及其影响  第四节  经济特区规划与起步建设  第五节  江泽民率团考察国外特区  第六节  经济特区在非议中前行  第七节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第四章  经济特区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节  经济特区范围的扩大  第二节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第三节  发行特区货币决策始末  第四节  向外向型经济爬坡与转型第五章  创办海南大经济特区  第一节  海南岛可比照特区做法  第二节  海南“倒卖汽车事件”  第三节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第四节  “洋浦模式”与“洋浦风波”  第五节  对海南特区发展的几点认识第六章  经济特区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第一节  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  第二节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第三节  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  第四节  经济特区向多形式发展  第五节  经济特区肩负历史新使命第七章  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问题  第三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性质问题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  第五节  经济特区政策与WTO关系问题  第六节  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问题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创办经济特区,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尽管是一件新生事物,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仍然可以找到其理论依据。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再加上极“左”思想的干扰,在对资本主义及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我们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拒绝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关起门来搞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错过了一些极好的机遇。其实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取得的有益成果,既是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历史课题,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曾论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吸收先进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讨论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时,把资本主义比喻为一个使人类得到巨大发展但又使人类遭受巨大灾难的“卡夫丁峡谷”,并进而提出了落后的俄国跨越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但是,马克思严肃地指出,俄国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就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他说:“如果俄国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如果它要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欧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进化(从原始公社到它的目前状态)才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那么,公社注定会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而灭亡这一点,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疑问的。”马克思始终认为,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下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和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可见,马克思显然把“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作为东方落后国家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前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试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