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顾朝林,谭纵波,本期执行 主编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汇集了城市规划领域权威学者的最新论文,主要对低碳城市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城市规划建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发展低碳经济与区域互动机制研究》《非机动交通研究和当代规划动机》《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等。该书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主要刊登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水平高、指导性强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和引领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发展。

作者简介

顾朝林,清华大学教授,我馆主要作译者。

书籍目录

主编导读特约专稿  通过城市规划建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框架学术文章  城市低碳产业的评估与分析:以北京为例  低碳生活的特征探索——基于2009年北京市“家庭能源消耗与居住环境”调查数据的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与区域互动机制研究  21世纪的城市地理学:一个研究议程  195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进展与展望  多维视角下的跨界冲突一协调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国际快线  非机动交通研究和当代规划动机经典集萃  走向非欧几里得规划模型研究生论坛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人物  宋家泰先生城市地理学思想书评  评《城市复杂性与空间战略:迈向我们时代的关联规划》  评《城市与气候变化:城市可持续性与全球环境治理》

章节摘录

插图:本文从对适应的解释说明开始,包括其含义和需要我们去适应的环境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在探索适应气候变化与缓解自然灾害及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本文将论述,尽管近来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兴趣大多集中在适应策略上,但是适应气候变化如何为规划研究提供更广阔、更多样的机会?本文的其他部分勾画出了规划师能够扮演的其他角色,并回顾了这些领域中已有的研究。这些领域有:包括脆弱性评估在内的有关气候变化适应的新兴科学;基于协作规划发展的一体化战略规划过程;适应性策略的识别和发展;关注这些策略的评估研究;实施主题的研究,包含制度、财政和法律层面。2适应与减缓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已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项措施,一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变化;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直到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PICC,2001)出台,适应的主题才开始在评估中得到独立的和足够的重视。IPCC的主要政策关注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这也是全球主要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议题是减缓研究中主要考虑的内容,该研究集中在全球尺度,是自上而下的集聚模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开始关注适应性,强调以地方和地域为基础的分析,并使用与发展研究和灾难、自然灾害减缓联系更加紧密的方法,尽管这种努力更加微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着气候变化,但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减缓措施,导致适应性政策被重新强调。致力于减缓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现有的承诺不会让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稳定下来”,而且由于在气候系统中时间滞后,“不管意图实现减缓的努力多么严格和无情,也不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阻止气候变化的发生”(IPCC,2007b:748)。在本世纪中,不考虑为减缓而采取的努力,我们将要么遭受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要么成功地适应气候变化。然而,减缓与适应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决策——两者都是必需的。如果没有成功的减缓措施,气候变化的程度将增大,适应性策略也会变得无效。成功的“减缓可以减少适应需要面对的挑战”(IPCC,2007b:750)。但是第四次评估报告清晰地指出:人们刚刚开始审视为减缓和适应所做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到目前为止,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而且要将两种努力整合在一起也许会遇到困难(IPCC,2007b:752-760、770-771)。由于IPCC的报告是按照2100年为止的排放方案来说明其计划的,一般的观点是直到2100年,我们也不会经历气候变化最坏的结果,我们还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准备。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全球平均温度是逐渐升高的,突发性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和热浪发生的频率也将在本世纪结束前大幅度增加。而且并不是所有气候变化的后果都是逐渐的,有一些可能是突发性的。此外,一些适应性策略会需要制度和财政方面的力量来为规划与实施争取时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很学术的东东,要仔细研读……
  •   后悔了,如果不是专业研究的还是别买了
  •   质量还好,内容也不错
  •   应该体现一点系统性和完整性
  •   书的质量很好,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卓越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