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樊光春 页数:789
前言
大道洞玄,深不可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大寰宇内,遍处皆是。往古迄今,无时不在,包罗天地,化育群生,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咸赖以生。天子皇权,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背道则亡。道物混融,如同水波,水波一体,道物不二。 黄老立论,义冠群经,理括诸家,人类崇尊。内修达圣,升华登真,外用为王,治国理民。以此阐道,化民兴教,故为道教。 儒曰:在明明德,亲民至善;释日:般若佛经,波罗密多。各说不一,假名异号,殊途同归。我国西北,地大辽阔,跨越陕甘,宁新青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百谷泉源,黄渭二河,川流不息,滋润苍生。万山主脉,昆仑终南,上圣高真,神迹遍布,仙贤演道,处处皆是。昔伏羲氏,画卦渭滨;远古广成,证果平凉;轩辕黄帝,问道崆峒;老子入秦,讲经楼观;希夷陈抟,潜修华岳。周秦汉唐,魏晋之际,南北朝时,高道辈出,宋元明清,仙贤不乏。姜尚子牙,垂钓渭滨。子房张良,终南山下。大显神通,品箫一曲,驱散霸王,百万雄师。关令尹喜,智慧绝伦,结草楼观,善观天文。钟吕二仙,显化甘河。长春处机,磻溪苦行,六年之整,龙门磨性,七载有余,奔赴雪山,感化天骄,成吉思汗,一言止杀,解救生民,朝野钦崇。隋唐之际,楼观岐晖,审时度势,弃隋助唐。重阳王酷,潜修户县,修筑地穴,活死人墓,屏绝凡尘,终成正果,综合汇集,儒释道教,三者合一,创立全真,道教由此,再次振兴。八仙之内,采和湘子,拐李果老,国舅何霞,各有道行,出没长安。正一道侣,散居民间,遍布西北,各具神功,咸怀妙道,明乎盛衰,通其成败,审察治乱,权衡时势,著书立说,以惠后世,祈晴祷雨,慈济世界,治病驱邪,护救苍生,匡扶正义,辅国安民,以道佐主,平定天下,均有成就,坐化立亡,白日飞升,证果成真。 樊氏光春,致学严谨,造诣深厚,尤对道教,酷其深究,成果颇丰,先后出版,多本著作。今又研成,西北道教。写作方略,涉及面广,绝妙精巧。
内容概要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原始宗教的主要起源地区。在原始宗教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道教因素,在许多方面首先出现于西北地区。在道教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西北地区提供了它生存和活跃的基本条件,因而在西北地区上演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当代道教界,西北地区保存的全真道原始风范对全国道教仍具有重大影响力。对这一地区的道教历史与现状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展示道教在西北地区的发展轨迹和地方特色,充实和完善中国道教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西北道教史》以翔实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全面论述了道教在西北地区起源的发展脉络,披露了许多新材料,并据此提出了若干新的看法,对同行的学术研究和加深社会层面对道教的正确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绪论卷一 西北道教地理 第一章 西北历史地理概述 第一节 西北自然环境 第二节 西北政区沿革 第三节 西北民族 第二章 上古仙山 第一节 昆仑山 第二节 崆峒山 第三章 洞天福地 第一节 终南山 第二节 华山 第三节 太白山 第四节 蓝田山 第五节 西镇吴山 第六节 西城山与西玄山 第四章 其他道教名山 第一节 陕西道教名山 第二节 甘肃道教名山 第三节 宁夏道教名山 第四节 青海道教名山 第五节 新疆道教名山卷二 早期西北道教 第一章 古代西北神话与神灵崇拜 第一节 古代神话 第二节 神灵崇拜与原始宗教 第三节 西北地区的山川祭祀 第二章 黄老道家在西北 第一节 黄帝与原始宗教 第二节 老子在西北的行踪与黄老思想的结合 第三节 尹喜与道教 第三章 方仙道 第一节 黄老道家在秦陇的活动 第二节 方仙道在秦陇的活动 第三节 汉武帝与道教 第四节 终南山玄都坛 第四章 黄老道 第一节 《太平经》的流传 第二节 西北黄老道 第三节 五斗米道在汉中和秦陇地区的传播 …… 第五章 楼观道与老子神话卷三 隋唐西北道教 第一章 隋唐崇道对西北道教的影响 第二章 隋唐长安道教 第三章 隋唐西北道观概览 第四章 唐代河西与西域道教 第五章 隋唐西北道教代表人物卷四 宋-西夏西北道教 第一章 道教内丹术在西北的兴起 第二章 两宋西北道教与道观 第三章 西夏道教卷五 金元西北道教 第一章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 第二章 马丹阳和丘处机在西北的弘道活动 第三章 全真道祖庭重阳宫 第四章 西北道教的鼎盛卷六 明代以后的西北道教 第一章 明代西北道教 第二章 清代西北道教 第三章 现代西北道教 第四章 西北正一道与民间道教信仰卷七 西北道教著述 第一章 道经汇集 第二章 敦煌道经 第三章 西北道教著述存目 第四章 西北道教金石文献概述卷八 附录附录1 西北道教碑(金)石目录附录2 西北道教研究文献总目(1962-2007)附录3 西北道教大事年表参考文献人名索引跋
章节摘录
佛教之传人中国,向以东汉明帝时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驮经至洛阳为标志,时为公元1世纪中叶。而在此之前半世纪的西汉元寿时,已有佛经传人中国。公元前2年(汉元寿元年),大月氏遣使臣伊存到汉朝,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学界认为这是第一部汉译佛经。经中称:“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这件事说明,“老子化胡”的道教神话,是同佛教传入中国同时发生的,因此绝不会是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刺激了道教的产生。至于老子神话,早在战国时有屈原《楚辞?远游》称其“恬淡养性,致寿数百岁”,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刘向又在司马迁《史记》中有关老子“莫知其所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老子加以神化。他在《列仙传》中说尹喜与老子游历流沙之西,服巨胜实,因此长生。接着,这种说法又从西域传到中土,并且发展为老子化胡之说。老子化胡之说首先见之于佛经,说明两个现象:第一,老子在中国已经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对他的崇拜和信仰标志道教信仰形态的成立;第二,在道教神仙信仰遍及朝野的社会环境中,佛教进入中国,为了立足,打“老子牌”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当佛教在中国由渗透转而全面发展之时,道教也完成了从原始道教向民间道教和正统道教的转化。西晋时,有长安道士王浮造《老子化胡经》,激起佛教界的反感,因为此时佛教已经在中国立住了脚跟;但双方尚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氐、羌族具有五斗米道的传统和背景,因此在佛教全面发展之时,仍表现出浓厚的道教热情,以陕西关中为最集中出现的北朝造像碑,佛道题材几乎同时出现,而且在众多佛道合一的造像碑中不乏老子化胡的内容,亦说明当时佛教徒对道教神仙信仰的认同。北魏时,崇信道教的魏武帝因部署平定盖吴起事到达长安,在佛寺中发现大量军械,指僧人与盖吴通谋,遂下令焚毁魏境佛寺、坑杀僧人;由于时任太子的恭宗敬奉佛教,采用延迟颁发诏书的办法,密谕佛教提前应对,僧众得以逃匿,经卷亦秘藏。在废佛的七八年间,佛寺佛塔等地面建筑遭受灭顶之灾。此一事件对于秦陇地区的道教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造成魏武帝灭佛的根本原因是,北朝以后,迅速扩张的佛教势力严重压制了本土文化,也给国家财政造成相当程度的威胁,因此相继发生4起灭佛事件,前3次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灭佛的策源地都在长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