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刘东 主编 页数:313
内容概要
职是之故,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在西学因子的激发下,他们的眼界、格局和气度就大不相同,他们的文化自觉也更具理性的基础。——其实最鲜明的反例,还是出在我们这里:尽管清华国学院以神话般的成功率,培养出了最多的著名学者,其中也不乏一代宗师。然而八十年后再来回望,真正从眼界、格局与气度来说,居然导师还是导师、学生还是学生!
书籍目录
卷首语论文 马日诺·普列若 瓦尔特·本雅明与青年运动的体验 盛宁 重提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纠缠”:兼谈《启蒙辩证法》的“总体性” 德里克 时间空间、社会空间和中国文化问题 张洪兵 并不那/z,透明的细节:福柯、知识分子和权力技术 刘东 个人认同与人格境界:从跨文化的立场诵读“八条目” 伍晓明 “道”何以“法自然”? 胡缨 九葬秋瑾:历史纪念与公共记忆的制造 宋明炜 “少年中国”之“老少年”:清末文学中 的青春想象评论 黄瑞祺、黄之栋 身陷雷区的环境正义理论 张宏 性别研究中的理论“移植”与创新:解析李小江的《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讲坛 通讯 张英进 游移的基础、变换的范式:当代中国和中国研究的新视角书评 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
章节摘录
阿多诺提到过年轻的本雅明在青年运动“左翼”中的体验。这部分青年由维内肯的信徒们组成,致力于为以学生为主题的学校改革而战。48其基础为一种新型寄宿学校的尝试,被称为“农村寄宿学校”乡村教育之家,学生们在这里同样可以远离城市腐化的影响)。埃尔曼·利茨重新采用英国学校的模式,即采齐勒·雷蒂在德比郡开办的阿伯次霍尔姆新式学校,并亲自任教,在1897年回到德国之后,他还于次年在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他的第一所寄宿学校。491900年,施托尔佩在万湖,1901年,豪宾达在图林根森林脚下都先后开始了这种牧歌般的乡间生活,50这正是他教育尝试理想的核心所在(他在这里辞世并栖身于此)。“学校应教会生活”:建立在教育和道德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型学校,跟教学型学校和公立学校“积极”的教育理念(此乃宗教改革运动通俗版本)背道而驰。学校被设计成一种社会的缩影(小社会,一个共同体内部的生活景象:社会的理想主导着威廉二世时代的教育法)。身为农民之子,利茨将学校培训同(乡间)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他力图超越现代社会的划分方法,而重新划分人民的组成,它更像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