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宋文红 页数:359
Tag标签:无
前言
如何开展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怎样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是从实践研究开始的。1701年马瑟父子(Increase& Cotron,Matter)为建立耶鲁学院而进行了学校“管理模式”研究,1823年哈佛大学提克诺(Geoge TicknoL)进行了课程设置研究,以及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1909年开始院校调查运动,到今天院校研究已专业化、国际化。到1893年美国才出现了第一个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项目,这可以看作是学科性高等教育研究出现的标志。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则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探索开始,进而提出院校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着手高等教育研究,其动机也是想研究解决其实际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走上了一条学科建设的路,从探索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开始,一时间,有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以及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等的著作,如雨后春笋,大批出版。这些著作,虽然不乏力作,但大多或者是教育学的翻版,或者是一般经验的总结,缺乏扎实的基础。
内容概要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通过对中世纪大学进行综合的历史叙事与分析,展现西方大学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勾勒了中世纪大学的整体面貌,为解决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核心问题奠定了文本基础。内容涉及: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背景及产生后的历史发展轨迹,中世纪大学自治权的确立及其意义,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及运行,中世纪大学的学术活动和中世纪大学的蜕变。特别是对中世纪大学生成基础的归纳、大学迁移轨迹的梳理、学术服装变迁及其承载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颇具新意。
作者简介
宋文红,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教学支持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比较高等教育、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主要论著有“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时代背与生成基础”、“学术服装的发展及其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迁移与发展”和《现代创造教育论》等;合作主编“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经典译丛”、“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译丛”等。
书籍目录
导论一、中世纪大学研究之重要和必要二、中世纪大学研究文献综述三、研究方法与相关界定第一章 “黑暗”中世纪的智慧之花——大学的诞生第一节 大学诞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成基础一、基督教及其组织——中世纪文化的塑造者和早期知识的累积者二、近代城市及其自治联盟——大学生成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原型三、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大学生成的知识基础四、文化持续复兴和知识价值认同——智力活动凝聚的土壤五、教学共同体以及学科的产生——大学生成的组织基础和内在条件第二节 中世纪原型大学的诞生一、西方医科大学的鼻祖:萨莱诺大学二、中世纪法学研究中心和学生主导大学的典范:博洛尼亚大学三、中世纪神学与哲学中心和教师主导大学的典范:巴黎大学第三节 早期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一、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世俗化二、确立了后世大学学术活动范式,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影响三、播撒文明的种子,使得欧洲文明中逐渐成长起了近代科学第二章 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其演变第一节 “大学”及其设立条件的变化一、“大学”称谓的变迁二、大学设立条件的变化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类型与选址一、大学的类型二、大学校址及其选择第三节 大学的迁移和演变一、大学的迁移及其影响二、大学的演变和发展第三章 中世纪大学自治权的确立第一节 教权与王权的博弈及其对大学的影响一、教权与王权的力量对比和变化二、教权与王权的博弈对大学的影响第二节 大学与教会势力的博弈一、教皇为争夺管理权而对大学的关照和控制二、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对大学的影响第三节 大学与世俗势力的博弈一、大学与城镇市民的冲突二、大学与统治机构的博弈第四节 大学自治权的确立及其意义一、大学自治权确立的主要标志二、大学自治权确立的意义第四章 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及运行第一节 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其演变一、学者行会组织二、教授会三、同乡会四、学院五、校长第二节 教师、学生及其相关管理一、教师、学生及其与大学的关系二、教师及其职位、教学和生活状况三、学生及其学习、生活和就业状况第三节 办学经费状况及其管理一、大学的财政二、教师薪俸制度的建立三、学生得到的教产补助、捐赠及赞助第五章 中世纪大学的学术活动第一节 课程与教材一、课程性质、分类及其安排二、教材的制作出版、流通与使用状况第二节 教学及考核方式一、教学及其以讲授和辩论为主的方法二、考试及其以口头答辩为主的方式第三节 学位授予与毕业仪式一、学位授予与毕业典礼二、学位的有形标志——学术服装三、学术服装及相关仪式承载的意义和价值第六章 中世纪大学的蜕变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衰落和蜕变第二节 历史文化价值一、精神引领二、理想范型的塑造三、存在形态的范式彰显四、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确立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一、宗教神学禁锢了科学在大学的生长二、崇尚权威、注重思辨而不重事实导致了教育的墨守成规三、缺乏质量和效益观念的大学管理结语附录欧洲大学宪章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大学的诞生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而外部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过程。当我们深置于现代大学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享受着知识创造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感受着司空见惯的大学校园、教室等环境时,很难想象中世纪大学诞生之初的情景。大学在诞生之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呢?只有把自己从现代大学的情境中抽离出来,才有可能接近中世纪大学! 第一节 大学诞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成基础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变革产生的影响因素都来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新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因此,对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的探讨,任何单一性的决定论都难以令人信服。它必然在多种因素制约下产生相应的多种结果而又总是有共同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或者简称为一元多因素多结果的决定论。大学的产生也不例外。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是大学活动出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具体而言,是基督教及其组织对中世纪文化的塑造和早期知识的累积,是近代城市及其自治联盟的出现为大学奠定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原型,是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奠定的高等学术复兴的知识综合材料和基础,是持续的文化复兴和知识价值认同形成了智力活动凝聚的土壤,最终,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学共同体,通过教学活动满足社会专业化及对专业人员、专业训练的需要,从而促成了大学的诞生。总之,中世纪大学是遇到了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所带来的适宜气候,从而成为高深知识的载体和象征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