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石毓智 页数:575
Tag标签:无
前言
想写一本汉语语法书,是我二十年来的一个夙愿。高中时候看过一本语法书,懵懵懂懂,莫名其妙。大学时又学现代汉语,语法部分语焉不详、枯燥乏味,且不知其所用。研究生时期主攻语法,常听国内、国外学术圈中之人说,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是种落后语言云云。国内一些学人在作研究时又不自觉地把印欧语言作为标准,结果得出“汉语缺乏这个缺乏那个”的结论。每每念起这些,常自感慨:汉语缺乏规律乎?抑或没有找到规律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汉语所承载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与伦比,作为这一优秀民族世世代代智慧结晶的语言,难道会独落人后吗?因此我那时就深信汉语中蕴涵严格的规律,立志以揭示其中和谐的美为己任。探讨语言规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二是对语言作广泛的调查。所以我二十年来不敢懈怠,孜孜不倦,心无旁鹜,现把自己的研究作一总结,呈现给读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使自己以后的研究作得更好;另一方面也是向人们展示汉语中壮丽的景观,虽然我们的工作仅仅是揭开它的美丽的一角,但已经令人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同时也借以增加我们对自己母语的热爱,吸引更多的同道。探索汉语规律的行列。 学界内外有两个流传颇广而且对汉语伤害甚大的观点:一是上述的“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的语言”,二是“汉语的语法灵活多变”。“缺乏”二字是带贬义的,是指“应该有而没有”。圈内人士尚持这种观点,也就无怪乎外行人对汉语的偏见和误解了,因此就有人认为汉语是一种不发达的语言,期待着汉语有朝一日也发展出丰富的形态。其实这是一种既不切实际又违背科学的态度。人类语言的语法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种手段是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的,也没有任何类型的手段可以用来衡量一种语言的发达程度。不同语言采用不同的标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句子的基本语序决定的,也受该语言系统的其他因素的制约。
内容概要
本书可以用这四句话来概括:“判语言之美,析结构之理,察古今之变,审中外之分”。“判语言之美”者,即寻求语言中存在的和谐而简洁的规律,最高层次的美就是和谐、简洁而有规律,本书揭示了汉语中丰富多彩的规律,向世人展示了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析结构之理”者,语法结构何以如此是有理据的,应从认知、语言、现实三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寻找语法结构的成因。“察古今之变”者,应把一个现象放在语言这个大系统下来考察,为它作出的解释应该与其他相关的现象相容,应从系统发展的角度探究一种语法结构的成因,从系统的整体特性确定一种结构的功能。“审中外之分”者,只有具备跨语言的视野才能确定汉语的个性及与其他语言的共性。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基本语序与语法特征 第三章 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 第四章 有标记结构与无标记结构 第五章 句法结构与词汇标记 第六章 词法与句法第二编 结构与成分 第一章 双宾结构 第二章 动补结构 第三章 特殊动补结构带宾语 第四章 被动式 第五章 处置式 第六章 构形重叠 第七章 肯定结构与否定结构 第八章 语法结构之间的功能交叉 第九章 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 第十章 语法结构的意义与功能 第十一章 主语与话题之别 第十二章 宾语标记 第十三章 状语的分布第三编 标记与词类 第一章 否定标记 第二章 羡余否定 第三章 体标记 第四章 将来时标记 第五章 名词化 第六章 动词的概念化方式对语法的影响 第七章 介词与动词 第八章 助动词 第九章 形容词的数量特征与句法 第十章 形容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 第十一章 “有”的程度用法 第十二章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 第十三章 疑问代词与疑问语气词 第十四章 形状量词 第十五章 程度词 第十六章 结构助词“的”第四编 功能范畴 第一章 肯定与否定的规律 第二章 数范畴与有定范畴 第三章 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 第四章 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 第五章 疑问与焦点 第六章 疑问与感叹 第七章 小称与儿化 第八章 陈述句与虚拟句第五编 运作原理 第一章 语法结构的合成性质 第二章 制约语法结构选择的因素 第三章 语法规律 第四章 规律与例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作语言学研究必须分清楚“理论”、“假设”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论是研究者根据对语言的观察,或者对其他学科的借鉴,所形成的比较系统的语言观,由一系列的概念和原则组成,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假设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背景和观察,对一种现象所提出的解释,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规律则是通过反复验证的、揭示事物本质的法则。关于语言的理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关于一个现象的假设也可以不止一种,但是支配一种现象的规律往往只有一个。学好语言学首先要具备这种辨别能力:哪些属于理论?哪些属于假设?哪些才是规律?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三者往往被混为一谈。 在分析同一现象时,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学识、观察的角度、调查的范围等,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那么如何判断这众多假设的优劣,或者说如何使假设上升为科学结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研究都停留在假设的层次上,大家面对同一现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极大地影响了语言研究的科学性。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构成一个假设赖以成立的证据,特别是从哪里去寻找假设的证据。以下四个方面是一个假设赖以成立的主要证据来源。 一、语言的共时系统性。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法的各种结构和标记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系统,因此对一个现象的解释要考虑到相关的其他方面。如果关于同一现象存在着两种假设,其中一个不仅能够解释所讨论的对象,还能够解释相关现象,那就是比较可靠的假设。 二、历史语言材料。很多关于共时语言现象的假设都蕴涵了一个历时过程,如果能够在历史中找到证据,就会大大提高假设的科学性。具有因果关系或者类推关系的两个现象,不仅要在产生的时间上契合,而且要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最后还要找到直接的历史证据。 三、语言的共性。对一个语言现象提出假设时,可能既无法在一个语言的共时系统中找到直接证据,也无法得到历史资料的支持,或者在一个语言系统中的证据不够充分,但是,如果能在其他语言中发现这种证据的存在,就会大大提高其假设的可靠性,也会使得其在此假设基础之上的分析具有可信度。 四、心理实验的结果。如果一个假设既无法在一个语言的共时和历时系统中找到证据,也没有跨语言事实的支持,那么心理实验便是证据的重要来源。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涉及实验方案的确立、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诠释等众多因素。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结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