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进步”话语

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殷企平  页数:541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对黄梅博士《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一书的呼应。我国的英美文学研究领域在新世纪出现了一种可喜的新气象,即把中国背景和中国关怀作为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指归。在这一新气象中引领潮流的有陆建德博士的《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2001)、阮炜博士的《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评论》(2001)和丁宏为博士的《理念与悲曲——华兹华斯后革命之变》(2002)。黄梅博士的力作是这一新气象的又一个标志。这些著作都可以用陆建德赞扬黄梅的一句话来形容:作者们时时处处显示出了“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并老练地将这种关怀自然融入全书,读了有‘撒盐于水,化于无形’之感”。①如黄梅博士所说,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国学术界有关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的英国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失衡现象:探讨在“强国之路”上的英国政治体制、科技振兴计划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大型丛书频频问世,而关注同一时期英国人切身感受到的困惑、痛苦以及种种思想危机和情感危机这一方面的作品却如风毛麟角。

内容概要

  本书以19世纪英国新兴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具体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的英国人切身感受的困惑、痛苦以及种种思想危机和情感危机,展示了19世纪“进步”潮流冲击下的英国社会情感结构。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率先推敲“进步”的迪斯累里  一、用小说书写历史  二、进步的异化  三、两个民族和一种冲动第二章  《董贝父子》:水盆还是花瓶?  一、铁路意象  二、是《董贝父子》,还是《董贝父女》?第三章  《艰难时世》的艰难历程  一、对“数字化生活”的批判  二、书中的所谓“败笔”第四章  《小杜丽》中的“进步”瘟疫  一、方法即体验  二、是进步?还是瘟疫?  三、骗子成群  四、对比和反差第五章  “进步”车轮之下——《玛丽·巴顿》的意义  一、“两个民族”之痛  二、不是政治经济学,胜过政治经济学  三、约翰看橱窗第六章  “进步”浪潮中的商品泡沫——《名利场》的启示  一、对“进步”话语的质疑  二、商品文化的侵蚀第七章  体面的进步——《纽克姆一家》昭示的历史  一、工业幽灵与新的“进步”  二、“进步”得体面体面地“进步”  三、虚虚实实写历史第八章  “成功”道路上的“钻石风波”——《尤斯蒂斯钻石》的警示  一、商品文化和“成功”语境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第九章  以“不安”为特征的情感结构——解读《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  一、“欲踢又止”为哪般?  二、商业价值观侵入人类精神领域  三、是平静的世界?还是动荡的世界?  四、麦尔墨特的败因第十章  《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  一、贯穿始终的质疑基调  二、巴比伦通天塔:时代的话语特征第十一章  《奥尔顿·洛克》:对“机械时代”的回应  一、金斯利和他的时代  二、回应“机械时代”  三、叩问自由  四、错把信仰作外衣:毒瘤似的自由第十二章  《亚当·比德》:过去是一面镜子  一、用过去这面镜子照现在  二、两种人物和两种时间第十三章  《激进党人菲利克斯·霍尔特》:对速度的忧虑  一、更大的主题:文明进程的速度  二、对“速度”的反拨第十四章  “鬼魂”·互文·历史——从《米德尔马契》看“进步”话语  一、米勒召唤的“鬼魂”  二、再写“鬼魂章节”  三、历史的幽灵第十五章  《无名的裘德》:铁路时间与异化主题  一、“小时光老人”和铁路时间  二、“进步”和异化第十六章  吉辛对“进步”话语的挑战——《文苑外史》中“列车”的含义  一、“列车”意象的情景语境  二、“列车”意象的社会文化语境第十七章  康拉德和他的《进步前哨》  一、作品的主题  二、怎样评价马可拉?  三、凯亦兹的死因第十八章  余波未定  一、《虹》与“进步”浪潮  二、哀莫大于心死:伊丽莎白·鲍温的推敲  三、约翰·韦恩对“进步”的回应  四、斯威夫特的“进步模式”  五、被鹦鹉嘲弄的“进步”  六、《下一个》中的“进步”结语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迅猛发展的工业和科技的标志,铁路使速度这一概念渗入了全民意识,而这种以速度为导向的全民意识导致了阿诺德当年嗤之以鼻的“现代生活那病态的匆忙”(见本书前言),也就是弗莱后来所说的“进步的异化”。除了全民忙于炒股票之外,《西比尔》中还记载了另一个全民现象:“放债欠债成了国民习惯”;更糟的是,“赊购成了所有交易的主宰,而不是偶尔为之的辅助手段”,其结果则是助长了“不诚实之风”。在信贷原则的支配下,当时英国的“对外贸易元异于赌博,而国内贸易的基础却是一种病态的竞争”。假如信贷原则支配的只是经济活动,那情形本来还可以忍受,但是如迪斯累里所示,投机取巧的风气已经渗入了人的精神领域,影响着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说中,除了艾格里蒙特和西比尔及其父亲之外,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带有不诚实的特点。艾格里蒙特的哥哥马奈爵爷是这方面的典型。在私人生活中他就不仁不义:他曾经暗地里施加影响,把艾格里蒙特的初恋对象阿拉贝拉占为妻子,接着又在怂恿弟弟参加议会竞选后拒绝承担费用,使不掌握经济大权的弟弟背上了负债不还的罪名。明明是对弟’弟横刀夺爱,毁其名誉,马奈爵爷却一有机会便要宣称自己是如何地关爱弟弟。例如,他总是不忘提醒弟弟:后者从母亲那儿得到的一千英镑资助是从他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实际上他母亲用的是先夫的遗产,只不过是交由他保管,每年从他那里提取而已)。在公共生活中,马奈爵爷同样地虚伪。他逢人便标榜自己“爱民如子”,大言不惭地进行这样的表白:“我希望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像在我的领地里那样生活安康。”

后记

本书的部分书稿是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完成的。为支持本书的完成,我所在学校的领导准了我近半年的学术假。之所以选择了印第安那大学,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建树颇丰的维多利亚文学研究中心。在美期间(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适逢美国总统大选,因而政客们的“豪言壮语”在报纸和电视上到处可见。这些“豪言壮语”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进步”。例如,布什跟他的政敌克里在辩论或互相攻击时都自豪地谈到了“美国梦”,并且还多次把“美国梦”与“进步”相提并论。布什在为伊拉克战争辩护时也用到了“进步”一词,仿佛只要以“进步”的名义就可以一笔勾销美国侵略者所欠下的千万笔血债。也就是说,当年遭到狄更斯和乔治·爱略特等优秀小说家强烈质疑的“进步”话语今天仍在大行其道,而且其市场已经远远超出了英国国界。当然,用“进步”的幌子来遮掩血腥的勾当已经蒙骗不了太多的世人。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例:即便在美国国内,反战的示威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无非是貌似客观、中立的媒体不予报道而已。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进步”话语会让人舒舒服服地接受。以上文中所说的“美国梦”为例:大多数美国人如今一提起“美国梦”,仍然会挺胸凸肚,神采飞扬。

编辑推荐

通过对《推敲“进步”话语:新型小说在19世纪的英国》中小说的阅读,笔者力图证明19世纪英国的老百姓对“进步”潮流的实际体验和感受跟官方/主流话语对现实的解释大相径庭,同时证明狄更斯等小说家们在捕捉社会情感结构方面的具体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推敲“进步”话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作者将文本与理论极其恰当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化盐于水”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也!实在是另人可敬,可羡,可仰!看完每一篇文章都会有新的体验,文笔老练,不落俗套,不愧为大教授级的人物!!
  •   用进步话语分析有些作家的作品,不够有充分的说服力
  •   学术上的经典,看来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值得反复细读。但本书439页那幅插图应该是劳伦斯而不是康拉德吧。望再版时改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