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曾贻芬,崔文印 页数:6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稿分层次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突出成就。从孔子整理“六经”讲起,直到清代第一大书,是称“中国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其论点鲜明,见解独到,史科宏富,功力扎实,文字更简练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可以填补中国历史文献学史的空白,对后学者将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作者简介
曾贻芬,1941年生,广东兴宁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1978@师从白寿彝教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整理出版《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等书,合作著有《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书。 崔文印,1941年生,河北乐亭人,中华书局编审。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中的《金史》,此后陆续整理出版《金史纪事本来》、《辽史纪事本来》等,并撰有《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中国古代文献浅谈》等书。
书籍目录
绪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道路简说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两汉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释形式的发展隋唐时期四部分类法的确立隋唐时期的类书唐人注释书名著三种五代时期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成就宋代的文献收集与官方藏书目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宋代的总集宋代的类书及其他资料汇编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北宋对古代文献注释的变革郑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朱熹的注释和辨伪 宋代的金石学略谈辽、金时代的历史文献元代历史文献学的概貌与特点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略谈明代的官私书目《永乐大典》概说胡应麟与古籍辨伪明代丛书的繁荣《经义考》初探略谈顾炎武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试论卢文弨、顾广圻的校勘异同及其特点钱大昕的历史文献学说《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编者参考书目后记 再版增订后记
章节摘录
堂堂大汉皇帝向皇亲国戚赠书,不是整部的《史记》,而只是其中的三篇,足可说明当时的书籍确是以单篇流传的事实。 单篇流传的结果是,一部著述很难见其全豹,如儒家著名的经典《尚书》,济南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为二十九篇,而鲁共王坏孔宅壁所得古文《尚书》却是四十五篇,比伏生所传多出了十六篇。据王充《论衡》记载:“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这种情况,正是书籍单篇流传所造成的。它对当时的历史文献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无论你对某一家的文献作任何研究或著录,你都必须把流传在社会上的有关这一家的文献收集齐全,而这一工作就必然要求比勘篇章,删去重复,这就是说,那时的编书和校书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曾奉命负责校理中秘藏书,每一书校理完毕,都由刘向写一个书录,把校理该书的大略情况,连同该书一齐上奏。由于这些书录对了解当时的图书很有参考价值,于是“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别录》又称《七略别录》,它是刘向随书上奏的那些书录的别钞单行本。这部书虽已大部亡佚,但仍有部分书录保存了下来,从这些书录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向校理图书的大致情况。如《管子书录》: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在有些书录中,刘向也提到了校勘之事。如《晏子书录》就指出:“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等。《列子书录》则指出“以‘尽’为‘进’,以‘贤’为‘形’,《战国簏书录》“以‘赵’为‘肖’,以‘齐’为‘立’…等等⑧,都是在校勘文字时所发现的典型错误。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们的每篇文章,都是在阅读大量的原始资料以后写成的,文字平实,每篇都力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或新意,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白寿彝《题记》(1999年) 这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是一部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论述详明的好书。在当前文史学界漠视传统文献功底的时候,这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来新曼《一本装满人间冷暖的专著》(2000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