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商务 作者:张廷银 页数:386
Tag标签:无
前言
魏晋玄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重要、很奇特的现象。由于它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诸多方面,尤其和玄学及佛学密不可分,因此它也是一个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涉足者不很多的半荒漠区域。l996年9月,张廷银同志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很快就决定将“魏晋玄言诗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启功先生和我作为指导老师,当时都同意他的选择,但同时也为他能否顺利完成这一难度很大的课题而担心。廷银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毅力,三年里,他广泛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一首一首地钻研有关作家的作品,最终交出了一篇完整合格的学位论文,并且获得了评议委员和答辩委员们的肯定与鼓励。毕业之后,廷银利用工余时间又不断地进行扩充与修改,在2003年由中国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版的《魏晋玄言诗研究》。事隔四年多,现在又可以在吸收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大陆以简体字版出版发行,这当然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我作为一名深知廷银写作艰辛的热心读者,理应向同行们推荐这本书,也愿意把读后感说出来同大家交流。
内容概要
本书对魏晋时期最富特色的诗体进行了至今最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它从多个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玄言诗的发展过程、文体特点及历史评价等问题。文本特点及历史评价等问题。而在玄言诗出现的文学背景、玄言诗与道教的关系、玄言诗与兰亭诗的文本特征、玄言诗对中国哲理诗的贡献等方面,该书则给予了比较集中的分析与探索,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路。
作者简介
张廷银,甘肃环县人,1965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著有《方志所见文学资料辑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编著《中国文学史(插图本)》(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曾在《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研究缘起与基本设想 一 玄言诗的概念界定及本书的研究范围 1.“玄”的原始意义追寻 2.魏晋时“百”及其相关语的运用 3.“玄”及“道”的形态意义 二 本书的研究设想及重心第一章 内因与外力的互动:玄言诗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 时世变化引起文人的心态转变 二 玄学思潮对文人思考内容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1.玄学兴盛动摇懦学专宠独尊地位 2.玄理化思维引导文人脱略具象而求取义理 三 来自谶纬、道教的神奇启示 1.道教—玄学一玄言诗 2.谶纬—玄学—玄言诗 四 诗学思想的影响及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1.诗学思想的理论倡导 (1)创作目的的本体化认识 (2)创作主体的本体化认识 2.诗歌创作的实践准备 3.渐趋玄思的文坛氛围 4.清谈玄论的文风影响第二章 拟古与创新的胶着:玄言诗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 滥觞期:正始时期 1.正始时期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气氛 2.阮籍、嵇康的心态及创作 二 积蓄期:西晋时期 1.西晋文人的人格雅化 (1)治国无道导致文人失节 (2)学术调和助长激情消丧 2.诗歌创作的雅化 (1)四言逗句,铺陈成篇 (2)颂赞贤哲,敷演天理 三 隆盛期:东晋时期 1.东晋士人心态及学术氛围 (1)优游于偏安之境 (2)自得于审美之道 (3)涵泳于玄佛合流 2.众彩纷呈的玄言诗创作 ……第三章 特异与趋同的共容:玄言诗的文本特点第四章 雅正与俚俗的扭结:玄言诗的审美取向第五章 贡献与不足参半:玄言诗的文学史地位余论 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附录1:20世纪80年代以来魏晋玄言诗研究述略附录2:魏晋玄言诗简目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内因与外力的互动:玄言诗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关于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凡是涉及玄言诗的研究,几乎没有不首先回答这一问题的。然而,在众多的论著中,又几乎存在着同样的不足——分析过于简单,回答不够全面,让人无法清晰地看到玄言诗产生的真实情形。所以,如果要系统地研究玄言诗,仍有必要对其生成的原因和背景重新予以探讨。 历史上最早注意到玄言诗这一诗歌现象的檀道鸾、沈约、刘勰、萧子显、钟嵘等人,对玄言诗产生原因也都有各自的看法,现分别引述并简要分析如下: 《世说新语·文学》“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曰: 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许)询太原孙绅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这里的“庄、老玄胜之谈”和“佛理”分别指道、佛的义理,而“道家之言”和“三世之辞”则分别是诗歌作品反映道、佛两家思想时所运用的词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