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澳] 德里克·弗里曼 页数:319 译者:夏循祥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书籍目录
1996年序:米德的萨摩亚第一版 序言Ⅰ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一章 高尔顿、优生学和生物决定论 第二章 博厄斯与文化和遗传之间的分歧 第三章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四章 博厄斯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Ⅱ 米德的萨摩亚研究 第五章 米德给了博厄斯一个绝对的答案 第六章 米德对萨摩亚人的描述 第七章 神话的成形Ⅲ 对米德结论的反驳 第八章 米德研究的历史背景 第九章 等级 第十章 合作与竞争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和战争 第十二章 异教和基督教 第十三章 惩罚 第十四章 孩子的抚养 第十五章 萨摩亚人的性格 第十六章 性道德和性行为 第十七章 青春期 第十八章 萨摩亚人的精神特质Ⅳ 米德与博厄斯范式 第十九章 米德对萨摩亚的误读 第二十章 迈向一个更为科学的人类学范式注释拼字和发音注释萨摩亚语词汇致谢索引
章节摘录
Ⅰ 文化决定论的兴起 第一章 高尔顿、优生学和生物决定论 1926年的秋天,玛格丽特·米德开始着手有关《萨摩亚人的成年》的写作,该书后来成为她所有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作为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就任的民族学助理馆长,她刚刚从南太平洋归来。她于1925年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人类学教授弗朗兹·博厄斯的指派,前往那里研究西玻利尼西亚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以期发现青春期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由生理因素决定,多大程度上由文化因素决定。 大约在1910年,关于“先天—后天”(nature-nurture)的争论开始热烈起来。到了1920年代中期,这个论争依然激烈。斯图亚特·莱斯(Stuart Rice)于1924年写道:“近些年,没有任何社会学的研究课题,能够比确定生物学和纯粹社会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更富有争议。”一方面,生物学论者如巴士利(H.M.Parshley)始终坚持儿童是“一个有着遗传倾向的严格的复合体”,而另一方面,华生(J.B.Watson)和他的支持者则坚决声称:“后天的教育而不是先天因素”,决定着“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年轻的玛格丽特·米德所进军的,正是这样一个混乱而狂热的战场。 当时,科学界里最重要的思想问题就是——正如米德记述的那样:“什么是人类本性?”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回答的,正是它以及相关问题。带着博厄斯策划的特殊调查的各种结果,基于她从一个偏远的玻利尼西亚社会——1920年代,该社会与美国完全不同——收集到的诸多证据,米德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横扫千军。米德在结论中宣布:后天性因素完全超越先天性因素。这让生物决定论者非常不快,而他们的论敌则异常兴奋。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地方,与青春期有关的各种困难及动荡,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生物过程的伴生物。然而,就米德的研究来说,萨摩亚人之中,这种困扰却不曾发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