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古文明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学勤  页数:5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七辑。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等。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  [编辑本段]论著目录:  《殷虚文字缀合》(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年。  《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 》文物出版社,1984年。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 年。  《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  《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古文献从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另有学术论文50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古史研究  考古与古文献的整理  读《周礼正义·天官》笔记  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  古文字与古文明:21世纪初的认识和展望 女娲传说与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谈经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陶寺特殊建筑基址与《尧典》的空间观念 舜庙遗址与尧舜传说 考古最新发现与先秦史研究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虞夏商周研究的十个课题 关于绵阳双包山汉墓墓主的推测 最新考古发现对古代研究的影响——2006年6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的演讲 理论与历史学的创新 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二辑  甲骨学研究 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 再论家谱刻辞 从两条《花东》卜辞看殷礼 裸玉与商末亲族制度 论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 《殷墟甲骨辑佚》序 一版新缀卜辞与商王世系 释香港钟华培先生所藏玉璧刻铭 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周公庙遗址性质推想 周公庙卜甲四片试释 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卜甲试释 永恒的殷墟 商代夷方的名号和地望第三辑  青铜器研究 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 禹鼎与张家坡井叔墓地 “秦子”新释 季姬方尊研究 作册般铜鼋考释 仆麻卣论说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试论新出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北京东北旺出土叔繁簠研究 论应侯视工诸器的时代……第四辑  战国文字研究第五辑  简帛学研究第六辑  年代学研究第七辑  学术史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最近被挖掘的吕大临的家族的墓葬出土了古代青铜器,说明当时真的有这个传统。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传统的金石古物之学是非常发达的,为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坚实基础。这确实很重要,但它并非现代的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作为学科的历史还不到200年。从国际范围来看,现代考古学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初年建立的,标志是,在那个时期,北欧的博物馆里开始按照新的观点整理研究古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时代法,把人类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所以说现代考古学无论如何是一个还不满200年历史的新的科学。现代考古学的观念传人中国是在1900年前后,当时一些先进学者根据日本的书籍报刊,从而把这些观念带人中国。比如梁启超,他就曾写过有关考古学的文章,把考古学观念和基本方法介绍到了中国。  现代考古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我自己认为,它是在进化论的哲学观点之下,借鉴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从而建立的新的学科。它并不古老,古老的古物研究不会有进化论的观点。现在的考古学由两个基本方法组成:层位学和类型学。田野发掘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队文化堆积确定时代的先后,同时文化遗物都可以根据类型排队,两者结合就成为考古学的系统方法。层位学和类型学是根据进化论观点形成的。层位学首先是在地质学上实现,地质可分为种种地层,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来排列?生物学上,可以把生物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说多少科,多少属,多少种。这些都是在进化论的哲学观点指导之下,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生物学上植物分类贡献最大的是瑞典人林奈。北欧的学者把这些观点扩展到人类历史文化的范围,从而奠定了现代考古学的基础。  中国的现代考古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个人认为,应从中国人主持田野发掘开始。考古很重要的就是田野工作。进入田野工作时,我们可以对地上、地下的各种文化遗物,所在的文化地层,亲自探检和考察,这是考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发掘,并非始自中国人。在1900年前后,已经有一些外国考古学家、探险家在中国进行一些考察、探险甚至小规模的发掘工作。这些工作在内地和边疆都有,甚至香港也有。

编辑推荐

  《文物中的古文明》的出版,必将对先秦史等学科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物中的古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李先生的书,随便翻一翻,都会有启发!
  •   印刷、字体、内容,等,都让人一下子想从头看到尾。
  •   很牛很牛
  •   书不错,无论从印刷还是内容都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