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曾繁仁 商务印书馆 (2007-12出版) 作者:曾繁仁 页数:4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我国当前美学界迫切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该书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论述了审美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本书更值得注意的创新是在于生态美学的提出和探索。正如作者所说,生态美学是在世界生态危机愈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形态,是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危机已极大地威胁人类生存这一现实状况相伴随的。
作者简介
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著有《西方美学论纲》、《走向21世纪的审美教育》、《美学之思》、《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等论著。
书籍目录
序自序第一编 文艺美学——由本质论到经验论1.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2.试论当代存在论美学观3.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4.胡经之教授的重要学术贡献5.蒋孔阳教授对我国当代美学的贡献6.钱中文先生的学术贡献7.试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人文学科回归问题8.试论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文艺学发展历程9.当代一次中西艺术对话所给予我们的启示10.美学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建立第二编 审美教育——由思辨美学到人生美学1.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2.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与当代美育建设3.现代美育学科建设4.论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5.关于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答问6.关于加强审美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答问7.我国美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平台——写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颁布之际8.现代性视野中的美育学科建设9.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10.关于美育当代发展的几个问题第三编 生态美学论——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1.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与美学的改造2.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3.试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4.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5.我们为什么提出生态审美观以及什么是生态审美观6.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7.简论生态存在论审美观8.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9.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10.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11.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12.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13.试论基督教文化的神学存在论生态审美观14.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文化建设15.试论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中的“家园意识”与城市休闲文化建设16.关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17.关于儒学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附录1.我对做学问的一点理解2.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争得更大的发展3.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刍议4.科学研究与学术规范后记
章节摘录
1.当代社会文化转型与文艺学学科建设最近,我参加了“全球化时代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围绕信息化与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讨论得十分热烈,争论得不可开交,在美与非美、文学与非文学,乃至文艺学学科的哲学根据、对象、方法与主要范畴等基本问题上都难以统一。有一位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与会学者会后对我说,他对这种情况深感惊异,认为文艺学学科目前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的这一评价让我深感震动,也促使我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做了一番思考。我认为首先应该正视我们所面临的当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形势,才能正确认识文艺学学科当前所出现的争论与今后的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说,当前所面临的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的信息社会,以及由乡村状态到大幅度城市化的转变。而从文化的角度说,则是从印刷的纸质文化到电子与网络文化、由知识阶层的精英文化到受众空前的大众文化、由文化的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而对文艺学学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出现的哲学理论形态的转型,即哲学领域由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表现为由主客二分到有机整体、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由欧洲中心到多元平等对话的转变等等。这些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必然对传统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形成巨大的冲击。从传统的文艺学来讲,历来以认识论作为其哲学根据,在权威的教材中宣布“艺术就是作者对于现实从现象到本质作典型的形象的认识”。但当代形态的文艺理论对于这种混淆文学艺术与科学的认识论文艺观是否定的。而文艺学的对象——文学艺术现象,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勃兴,审美进一步走向生活,走向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在文艺、生活与商品之间难以划清界限的广告、服饰乃至影视剧、影片、VCD等等。因而,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也难以厘清。而在传统文艺学的主要范畴上,由于上述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对主客二分“解构”的各种现代理论的流行,也出现诸多歧异,乃至于颠覆传统的情形。例如,文学与生活、形象与典型、文本与读者等等,由于审美的生活化与当代存在论美学的意义的追寻、阐释论美学的阐释本体等理论观念的传人,上述传统范畴的固有内涵均难以成立。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文化研究的盛行,也导致了对传统的审美的内部研究方法的解构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在新的形势下文艺学学科建设的确面临空前尖锐的挑战。
编辑推荐
《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