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

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  页数:711  译者:夏光,戴盛中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个四卷本著作中的第二卷。我自然希望读者能完整地阅读全书,但我意识到这也许是不可能的,因而为便于阅读我使每一卷都独立于其他卷。因为全书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一些重要方面后续各卷都必然以其前一卷的论点为基础。本卷正是在第一卷《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的框架和论点的背景下形成的。在第一卷中,对于科学的性质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当代社会学中理论争论的状况,对于好的理论所应具备的特质,以及对于实证主义社会学可能具有的客观性,我都作了一些论述。在此我不可能全面综述我的有关论点,但我将尽量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以便使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本书。当然,在本卷中我会时时回到上卷的主题中去;一些在上卷中只作了抽象思考的问题,将在本卷中予以具体分析。不过,对很多问题也不能一概如此;况且,本卷之具体情况也需要某种抽象。不用说,对于读过前卷的人,这种抽象就大可不必了。在第一卷中我同时展开了两场论战。首先,在当代关于科学的理解中有一种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它既存在于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当中,也存在于实际科学工作者身上,而这一倾向正是我所反对的。实证主义信条的核心之点是事实陈述在本体论意义上可以与非事实陈述或一般性相分离。

内容概要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二卷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与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提炼出双方作为社会学唯物主义和社会学唯心主义的代表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作者指出,即使是在这两种成熟的古典理论中也存在着深刻的对立和模棱两可之处,而其追随者正是由此出发来修正这些古典传统的。

作者简介

杰弗里·C.亚历山大(Jeffrey C.A1exander),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思想史、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论著有《行动及其环境》、《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和《社会生活的意义》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作为解释的一般理论论证:“解读”的关键作用第一部分  集体秩序与行动的两可性 第二章  马克思的早期阶段(1):从道德批判到外在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解释中的还原与合并   2.“早期著作”:从规范的对抗到功利性计算     2.1 道德批判与诉诸普遍规范:起点     2.2 自然需要与诉诸个人利益:最初的转变     2.3 异化与服从物质秩序:在1844年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模棱两可的接受       2.3.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挑战:作为类存在之确证的哲学多元性       2.3.2 权宜的解决:“自然人”与政治经济学的工具论逻辑       2.3.3 悬着的线索:异化的主观基础与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问题 第三章  马克思的早期阶段(2):对道德批判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起源   1.转变时期     1.1 对文化“普遍性”的抨击与哲学的终结     1.2 改变“异化”的地位:在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中对主观性的抨击     1.3 晚期马克思主义中的残余范畴:无法解释的规范性行动   2.成熟时期:《共产党宣言》关于合理行动与强制秩序的理论   3.结语:解释的失误与马克思的真正贡献 第四章  涂尔干的早期阶段(1):从自愿性道德向作为外在强制之道德的模糊转变   1.对涂尔干的解释中的还原与合并   2.涂尔干的早期著作:对自愿性道德之探索的失败     2.1 社会危机与对作为对策的集体主义之探求     2.2 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集体主义取向的道德     2.3 涂尔干关于道德秩序的自相矛盾的观点:理论上的模棱两可与转向反意志主义的决定论         2.3.1 行动问题:涂尔干对利己主义合理性的模棱两可的批判       2.3.2 秩序问题:转向集体控制的曲折途径     2.4 非意愿性道德与涂尔干之最初的社会学     2.5 结语:机械秩序以及涂尔干与工具论传统的关系 第五章  涂尔干的早期阶段(2):作为调和工具性秩序与自由之尝试的《社会分工论》   1.作为机械秩序之矫正的“物质个人主义”:早期社会学论文关于分工的观点   2.《社会分工论》中的经验发现与理论矛盾     2.1 第一卷:关于现代性的工具论与规范论的对立       2.1.1 作为预设问题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转向工具论的个人主义       2.1.2 作为已经分化的道德共同体的现代性:探求意愿性秩序的最后努力       2.1.3 向现代工具论的妥协:作为强制力量的非契约团结     2.2 第二卷:分工的工具性一集体性原因     2.3 第三卷:涂尔干的批判唯物主义的残余范畴   3.结语:作为向斯宾塞和马克思复归的《社会分工论》第二部分  通向集体秩序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第六章  马克思的后期著作:关于工具性控制之解释的精致典范   1.历史的发展与革命的滞后   2.《资本论》论行动和秩序     2.1 工具性行动与商品形式     2.2 强制性秩序与资本主义的“规律”       2.3 虚假意识与反映性的上层建筑     2.4 服从的真正根源:“看不见的线”——劳动力的物质再生产     2.5 真正的意识: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工具合理性   3.后期著作在经验研究中的地位   4.后期著作在伦理问题上的地位   5.“社会”决定论:行动和秩序的合并以及马克思关于个人的理论 第七章  涂尔干的后期著作(1):向作为精神力量之道德的转变   1.对《社会分工论》的批判:中期阶段以及涂尔干对道德秩序的最初理论重建     1.1 作为理论批判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2 《社会主义》和《自杀论》:作为道德和感情的交换与联合     1.3 涂尔干的变革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原因”   2.使道德精神化:作为意愿秩序之模式的宗教     2.1 “启示录”:涂尔干对神圣性的研究     2.2 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对其中期著作的影响     2.3 新理论的巩固:涂尔干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社会学年鉴》的创立   3.结语:涂尔干无意中的表白 第八章  涂尔干的后期著作(2):宗教模式与唯心主义社会理论   1.规范社会:制度的等级   2.文化与神圣的个人   3.家庭与职业:特殊主义精神的两个领域   4.作为超验表象的国家和法律   5.教育:一种现代制度的宗教性质和历史发展   6.道德经济学与唯心主义的缺陷   7.结语:“社会”事实的欺骗性:作为行动与秩序之合并的社会学唯心主义第三部分  单维理论及其不满 第九章  社会学唯心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涂尔干与“涂尔干主义”   1.涂尔干的“次要思想”:理论合并与残余的功利主义   2.作为范式之修正的“涂尔干主义”:唯心主义的工具化 第十章  社会学唯物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的“次要思想”:作为道德团结和自愿行动之产物的革命   2.作为范式之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规范化   3.结语:单维理论的危机与超越它的必要注释马克思和涂尔干的著作目录著者引文索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资本论》历来被说成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他所选择的科学“模式”、他的方法论、他的经验观察以及他的纯粹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的大杂烩或合成物。而我将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并证明马克思关于行动和秩序的一般问题的观点——他曾假定这种观点与他关于其他特殊问题的看法是毫不相干的——如何决定着这部著作的整个结构。应该看到,马克思描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画面是以他在理论逻辑上的一般倾向为底色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所以他的研究必然从对商品形式本身的分析开始。然而事实上,虽然对商品的分析是他的出发点并占据了他的著作的首要部分,但这一分析与财富的生产丝毫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在特殊哲学观点指导之下对经济学概念的极其正规的分析。只有当我们明白马克思不仅仅是在写一部经济学著作时,我们才能理解《资本论》的这一部分。《资本论》是把资本主义社会——在该社会中,资本主义使经济生产具有决定性地位——作为整体来研究的。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乃是因为他发现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而不仅仅是财富生产的实质。商品形式决定了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行动模式;它规定着人们与物质客体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由商品形式所制约的社会里,人们必然按特定的方式行动。

编辑推荐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2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卷)主要是现代思潮,逻辑清晰,写得很好看
  •   经典社会学教材,不过大家注意这只是第二卷,一共有四卷好像,买的时候要看清自己需要的到底是哪几卷。
  •   新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作,虽属于少数派,但不乏独特的学术性格。而且价格便宜,纸张上乘。赞之。
  •   大师评论大师,学着点。
  •   书是好书,但是没货。
  •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再次揭开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序幕
  •   非常值得一读!须反复阅读!
  •   买来收藏的,以后再看。质量不错,亚马逊信得过。
  •   书的注释全塞到书后面,看起来很不方便。强烈抗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