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7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兴运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前言
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最近数十年来,伊朗许多古代遗址(包括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发掘,埃兰古代文献的解读和东伊朗语书写的文献的发现,尤其是中国史籍中关于伊朗的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古代伊朗的文物在中国的发现都极大地丰富了伊朗史知识。古代伊朗处于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为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伊朗位于西亚伊朗高原,领土约为1648000平方公里,相当于高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海拔在1000至1200米之间。伊朗领土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领土面积的总和,在亚洲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伊朗西部以扎格罗斯山脉与美索不达米亚为邻;东部以克恩山脉、彼连干山脉和阿富汗为界;东南部以萨哈德高原与巴基斯坦接壤;北部以厄尔布尔士山脉、里海、霍腊散(又译呼罗珊Kho-rasan)山脉与亚美尼亚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及土库曼斯坦毗连;南部濒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伊朗高原属于内陆封闭性地区,山脉的最高点都在高原的边缘地带。高原中部是干涸的海床形成的沙漠和荒漠盆地。伊朗边界线总长度为8000余公里。
内容概要
本书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吸取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人类学、考古学资料和埃兰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和线形文字文献史料,深入研究了伊朗史前社会和埃兰文明,为我国占代伊朗史研究作了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在埃兰史部分以大量楔形文字史料和印章印揭示了古代埃兰独特的三头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文化在埃兰国家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为亚述、米底、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吸取继承,并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世界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痕迹。
作者简介
王兴运 男,1930年11月生,山东省掖县人。19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专业研究班。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世界史基础课教学40年。培养世界上古史(古希腊史、古西亚史主向)硕士研究生4届,发表著作与论文《伯罗奔尼撒战争》、《汉漠拉比》、《汉漠拉比法典的颁行》、《古巴比伦时代》、《古巴比伦奴隶制经济》、《赫梯古王国》、《赫梯帝国》、《希罗多德与米底》、《埃兰文明》等40余万字。编写《古希腊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教材约60余万字。1984年以来获四川省与重庆市科学奖三等奖各3项。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篇 伊朗史前时代 第一章 伊朗的早期人类(旧石器至中石器时代)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伊朗 一、前陶新石器时代 二、有陶新石器时代 第三章 从新石器到金石并用时代第二篇 埃兰 导言 第一章 埃兰城市国家的出现 第二章 古埃兰时期 第三章 中埃兰时期 第四章 新埃兰时期 第五章 埃兰的政治制度 第六章 社会经济 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二、农村公社 三、家庭公社 四、奴隶制度 五、国家经济(王室经济) 六、寺庙经济 七、私人经济 (一)借贷 (二)抵押 (三)租赁 (四)买卖 第七章 埃兰文化 一、文字 二、宗教 三、艺术 四、建筑主要参考书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研究古代伊朗文明的史前阶段和埃兰文明(伊朗最早的城邦)难度之大是意料中的事。当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子课题之一,我还是勉强承担下来。然而,它却是一颗难咽的苦果。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伊朗古代遗址的发掘;埃兰楔形文字的诠译、整理与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城邦史及其政治、经济、文化、年代学等研究都是由不同国家(法、德、英、美、俄、伊朗等)的几代学者专家完成并尚在继续完成的。他们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也甚为分散,多是专题性的,并且用不同的文字在多种书刊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是具突破性,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和肯定。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揭示古代伊朗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我国发展与伊朗人民的传统友谊角度,以科学观点,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古代伊朗文明是十分必要的。本书的目的就是为填补我国在古代伊朗文明研究上的一些空白所作的一种尝试。
编辑推荐
《古代伊朗文明探源》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书中还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 《古代伊朗文明探源》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