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国]杰弗里·C.亚历山大 页数:280 译者:于晓,唐省杰,蒋和明
Tag标签:无
前言
学术史著,经典之谓也,通常是指学术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强调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在这样的文脉里大家其人与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间是互为表里、相互佐证的。在中国学术传统里,经典历来居于核心地位,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或如有人所说,在这一领域,所有后来者都是踩着巨人们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会研究领域,人们讲究传承下的创新,向不轻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不轻信什么“顶峰”之类。这点与自然科学适成鲜明对照。自然科学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的真理,它是一种约定性的、假设性的、命题性的真理。这是一种
内容概要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一卷从总体上梳理了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实证主义及其相关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论证了一般化理论逻辑对于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作者提出,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性的理论逻辑与实验性的经验逻辑可能并且应该相互结合。
作者简介
杰弗里·C.亚历山大(Jeffrey C.A1exander),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思想史、知识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论著有《行动及其环境》、《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和《社会生活的意义》等。
书籍目录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的思想目标及其历史和个人的背景(中文版序)前言与致谢导言第一卷 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 第一章 科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 第二章 社会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1):当代争论在达致一般性时的失败 第三章 社会学思维中的理论逻辑(2):回归一般性 第四章 作为客观论证的理论逻辑 注释 索引第二卷 古典思想中的矛盾:马克思和涂尔干 前言 第一章 绪论作为解释的一般理论论证:“解读”的关键作用第一部分 集体秩序与行动的两可性 第二章 马克思的早期阶段(1):从道德批判到外在必然性 第三章 马克思的早期阶段(2):对道德批判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起源 第四章 涂尔干的早期阶段(1):从自愿性道德向作为外在强制之道德的模糊转变 第五章 涂尔干的早期阶段(2):作为调和工具性秩序与自由之尝试的《社会分工论》第二部分 通向集体秩序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第六章 马克思的后期著作:关于工具性控制之解释的精致典范 第七章 涂尔于的后期著作(1):向作为精神力量之道德的转变 第八章 涂尔干的后期著作(2):宗教模式与唯心主义社会理论第三部分 单维理论及其不满 第九章 社会学唯心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涂尔干与“涂尔干主义” 第十章 社会学唯物主义古典理论中的模棱两可及其修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注释 马克思和涂尔干的著作目录 索引第三卷 理论综合的古典尝试:马克斯·韦伯 前言 第一章 韦伯的早期著作:超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初探 第二章 后期著作与韦伯的多维社会理论 第三章 退出多维性(1):“宗教”著作中的预设式的二分化 第四章 退出多维性(2):“政治”著作中的工具论化约 第五章 法理型统治与现代生活的功利结构 第六章 韦伯解释与韦伯式社会学:“范式修正”和预设的张力 注释 韦伯的著作目录 索引第四卷 古典思想的现代重建:塔尔科特·帕森斯 前言 理论思维及其盛衰:古典社会学的成就与局限 第一章 理论争论与帕森斯派解释中的难题 第二章 早期:解释与预设层次上迈向多维性的运动 第三章 中期:多维性论证的具体化 第四章 后期(1):交换模型与帕森斯对多维性理论的最后探讨 第五章 后期(2):社会化、社会变迁与个人自由的系统的和历史 的基础 第六章 方法论错误(1):新实证主义与帕森斯理论的形式化 第七章 方法论错误(2):新实证主义策略与预设逻辑同具体承诺的混淆 第八章 预设错误(1):早期和中期著作中的社会学唯心主义以及对工具性秩序的抨击 第九章 预设错误(2):后期著作中的唯心论化约 第十章 结论:“范式修正”与帕森斯主义 附录:对帕森斯式理论的解释中的混合与化约 注释 帕森斯的著作目录 索引
章节摘录
定得之于这样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不是把科学留给那些客观主义者去解释,而是着手发展另外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本身的理解。在结论部分,我将提出发展社会学一般性理论逻辑的问题。1.导论:作为双向连续体的科学思维科学可视为发生于由两种不同环境所构成的背景下的智力过程:其一是经验观察的世界,另一个是非经验的形而上世界。虽然科学的陈述可以更多地指向其中某一种环境,但却从不可能为任何一种环境所单独决定。被认作居于截然不同之种类的科学陈述间的差别,实际上应该理解为代表着同一个认识连续体(见图1)上的不同位置。[1]靠近这个连续体右侧的那些科学陈述之被称作“经验性的”,因为其形式更多地受到精确地描述观察这一标准的影响,从而具有经验陈述的“特定性”。而靠近连续体左侧的陈述之被称作“理论性的”,则是因为其形式较少关注为这些陈述提供信息的观察的直接性。事实上,我们可以依照这种一般性和特定性的不同程度来排列科学思维中的所有不同成分(见图2)。[2]当然,这份列表只起一种提示作用;它并没有囊括科学思维中的全部成分,而只是试图把社会科学文献中那些最经常作为构成独立的关注焦点而被提及的要素排列成序。我所列举的这些要素每一个都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方法论层面即可进一步细分为“元方法论设定”和“技术性取向”。此外,不同层面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亦按照科学活动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在人文科学中,“一般性预设”这一范畴就应进一步划分为“预设”和“意识形态设定”,而这种划分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就不适用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