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迷宫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克拉达/〔德〕登博夫斯基编/朱毅  页数:25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如它的标题一样,只是介绍福柯的一本入门书,而且它在从各个不同角度阐释福柯时内容文字都比较生动,应该能引起较多读者的兴趣。

作者简介

马文·克拉达:1970年出生,居住在杜伊斯堡,职业是自由撰稿人和评论家。曾出版过大量有关20世纪哲学、欧洲工人运动史、体育社会学以及大众文化和传媒方面的书籍。因成功地创作了广播剧《概念、终结与生命》(西德意志广播电台)于2001年获得北莱菌-威斯特法伦州电影基金会授予的编剧奖。他本人参与写作和发行的重要著作有《希列斯·德尔库塞的宇宙》、《劳拉——一个解构的神话》(有关电脑游戏)、《流行是一切吗?资本主义与颠覆》、《将乌托邦进行到底》。该篇文章的另一作者格尔德·登 博夫斯基(与马文·克拉达同是本书的出版者),生于1972年。现居住在柏林,职业是社会学家和自由撰稿人。出版了大量有关体育社会学、流行-理论、哲学方面的书籍并经常为报刊的足球专栏和讽刺专栏供稿。他参与出版的主要书籍有《被打碎的窗户——暴力倾向者与新的粹光头党》(2001年,波恩版)、《媒介业制造的新偶像报道》的第1卷、第2卷(2003年,阿沙花堡版),以及与马文·克拉达合作出版《希列斯·德尔库塞的宇宙》、《流行是一切吗?资本主义与颠覆》等书籍。作为足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不仅写作、出版了好些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例如《对足球主流文化的批判》),还常常积极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2001年为欧盟组织了题为“犯罪现场-足球场——反足球中的种族主义及歧视”的巡回展览并为此获得了“宽容大使奖”。获得的其他奖项有音乐电视台授予他的“自由思考奖”。

书籍目录

福柯的迷宫第一篇:政治与权力  左派的行为,右派的思维——对福柯政治思想根源的探讨  国家的秩序——福柯、卡西尔和国家神话  头脑中的尸体——福柯、死亡与生命权力第二篇:性与现代  愉悦的享用——福柯关于实践的生存美学  被表征的同一性——从女权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看福柯  现代从萨德的精神中诞生——福柯对作为历史转折点的萨德的阐释与批判第三篇:启蒙与批判  批判由危机引发——在“批判”这个老生常谈的词后面  对实践中批判话语的分析  我们的空间日渐狭窄——阿多诺与福柯:在无处不在的迷幻中进行哲学思考第四篇:文学  作家的由——作家是一个发明出来的词  福柯、文学与反话语第五篇:哲学  法国哲学背景中的福柯  你能忆起我们受到监禁之前的时光吗?——从本雅明看福柯福柯年谱参考书目本书作者介绍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福柯的迷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关于福柯的,很好的,看了很受启发.
  •   研究福柯必读书
  •   开卷有益,能够从中获得良多启示
  •   好好哈很好的书很好苏
  •   这本书是老师的书单上开的,看着它的价格和篇幅没有多大期待,但是确有意外惊喜!含金量高啊!!学到了很多东西~~
  •   此书由数篇介绍福柯的文章构成,涵盖了福柯思想的主要方面,是简略了解福柯思想的不错书籍。
    另外此书翻译的也不错,而且价格也比较公道!
  •   很有意思,比较基础的了解柯福
  •   值得看看,虽然里面有些知识并不准确。纸张和印刷质量还行。
  •   一批年轻学者的共同研究
  •   对于想初探福柯思想的人很适用
  •   看看哲学书籍不错
  •     Life isn't about finding one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oneself.——Michel Foucault
      
      福柯的书陆陆续续读了几本,就是读不懂他,而愈是读不懂就愈加好奇。权力,知识,真理,身体,道德谱系学,知识考古学,生命权力和惩戒权力。。。总是有点隐隐约约的感觉可仍无法清晰的阐述出来。
      
      直到我翻到此书第二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愉悦的享用》,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放佛瞥见了他思想中某个连续的轴心——建构主体性(自我技术)。
      
      福柯所追求的作为生活艺术和生存美学的伦理学把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体的自我建构——通过一定的自我技艺——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这种伦理学的建立是通过个体的道德和态度,而不是遵循一种旨在使生存规范化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传统。它标示一种自我关系,并不具备普遍的约束性。旨在让人学会对自我的引导,并把对自我的关怀交付给自己而不是他人。
      
      因此,福柯理解的伦理学是一种个性化的伦理学而不是一种普适性的规范。他强调的是人作为道德主体对自我持续的训练与改变(启蒙和批判)。生活艺术哲学中的自律主体只有通过拥抱各种可能性,在不断的建构与塑造中才能够显现。
      
      把握了这一点,再想想读过的一些书,就能把他们串起来解释清楚了。
      
      在米勒写的福柯传记《福柯的生死爱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福柯对美国S/M的浓厚兴趣还是他对毒品的尝试,都显示出他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建构崭新的自我。福柯说要打倒性爱霸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对一种僵化形式的反对?人的欲望有多种形式,人的本质是一种如阿米巴原虫的无定形状态,把性爱艺术局限于生殖器是一种简化和僵化。福柯对同性恋和S/M的参与,恰是他对多种形式的快感的探寻——只有向多样化的关系敞开自己,才能保证个性化的存在,进而重塑自我和扩展生命的疆域。
      
      米勒也谈到福柯思想的理论渊源。譬如尼采:“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河流上都有一座桥,那座桥必须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架...不要问你前方的路通向哪里,走就是。(具体我记不清了,下次再来修正)”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和价值重估,导向的就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重铸。再譬如第欧根尼和犬儒学派,他们追求的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理性的“善”,而是不符合主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又未尝不是一种反抗权威的自我建构。
      
      再想想《疯颠与文明》和《规训与惩罚》两部经典。福柯对疯颠的谱系学分析是为了保护及解放那些被权力驱逐到边缘而被奴役的知识。理性对谵妄获得统治权而把后者逐出教门,这不是一种普遍性的规范么?解放那些被奴役的知识,使他们运转起来,就是在把多样性引至历史舞台,就有可能保证个性化的存在。《规训》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景敞式监狱主义”,它反映的是社会控制和权力的日益隐蔽化,这样的控制将导致社会的整齐划一,这正是福柯反对并且欲提醒我们的。无论是对疯颠的控制还是对犯罪的控制,我们都从中隐约看到社会的一种“规训”,旨在把人变成一种“纯粹”的生物。
      
      米勒不断提到福柯的“批判”精神。他拒绝拘泥,否认存在着一个确定的永久不变的人性,要我们打开眼界,看到多样化的存在方式,看到集中于一个存在中的多重生活。
      
      也许用福柯对启蒙的理解来概括会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核心:“启蒙是主体进行自我建构的行为,启蒙是主体对现实的批判质询。”
      
      
      PS..随手打下这些字,没仔细考虑逻辑和措辞,有些引用的话也记不清了。改天再来修改。今天太晚,要睡去了。。。
      
      
      
      
  •   还是福柯同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