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10-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Mcluhan.M.) 页数:447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透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势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传播理论家,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著有《古腾堡星系》(1962)、《媒介即信息》(1967)、《文化是我们的事业》(1970)等。
书籍目录
麻省理工学院版序作者第一版序作者第二版序第一部1.媒介即是讯息2.热媒介和冷媒介3.过热媒介的逆转4.小玩意爱好者——麻木性自恋5.杂交能量——危险的关系6.作为转换器的媒介7.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第二部8.口语词——邪恶之花?9.书面词——以眼睛代替耳朵10.道路与纸路11.数字——集群的侧面像12.服装——延伸的皮肤13.住宅——新的外貌和新的观念14.货币——穷人的信用卡15.时钟——时间的气味16.印刷品——如何理解它?17.滑稽漫画——《疯狂》漫画通向电视图像18.印刷词——民族主义的建筑师19.轮子、自行车和飞机20.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21.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22.汽车——机器新娘23.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24.游戏——人的延伸25.电报——社会激素26.打字机——进入钢铁奇想的时代27.电话——是发声的铜器还是玎玲作响的符号?28.唱机——使国民胸腔缩小的玩具29.电影——拷贝盘上的世界30.广播电台——部落鼓31.电视——羞怯的巨人32.武器——形象之战33.自动化——学会生存参考文献中译本第一版后记中译本第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麦克卢汉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发展了他的辩证法。他在美国和加拿大一连串的地方性(provincial)大学中执教,教的是本科生的所谓“通俗文化课”。他逐渐对电子媒介的心理影响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电子媒介压缩信息趋势的了解。电子媒介靠压缩信息来消解时空这两个维度。他开始抱定以世界公民身份生存的立场。在那些更具有超越性和乐观态度的时刻,他滑向了乌托邦式的神秘主义。他读切斯特顿①的书,20多岁时又皈依天主教。他的乌托邦式的神秘主义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他相信,是印刷文字的语法把人类分裂为互相孤立的自私自利的派别,分裂为种姓和民族,分裂为感情的派别。同时他相信,电子传播网络那种统一的力量又可能使人类回归到一种无上幸福的境地,这种至福至乐之境和据说曾经有过的伊甸园不无相似之处。他时不时地能看到荒漠中的至乐之境: 城市的功能是重新塑造人,把人改变成为比他的游牧祖先更适合的形态。如果是这样,那么难道不可以说:当前整个生活转换成信息的精神状态时,全球和人类大家庭都要被转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吗?(原书第61页)再举一例。他讲了一个颇有寓意的故事。一位航空公司的主管用世界各地采集来的石头垒了一个石堆。麦克卢汉把他的文本变成了富有教育意义的一堂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