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叔本华 页数:711 译者: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叔本华论说文集》系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用散文形式撰写的关于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思想的较为通俗易懂的七组文章,分别为人生智慧、劝诫与格言、宗教对话及其他、论文学艺术、悲观论集、论人的本性、争论的技艺等。出版后在欧美掀起一股叔本华热,许多普通读者由此了解了这位唯意志论和同性伦理学派创始人的基本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叔本华(Schopenhauer.A.) 译者:范进 等
书籍目录
第一卷 人生智慧 导言 一、论题的分类 二、人格,或“人是什么?” 三、财产,或“人有什么?” 四、地位,或“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 1.名誉 2.傲慢 3.地位 4.荣誉 5.名声第二卷 劝诫与格言 一、导言:普遍规则 二、了解自我 三、了解他人 四、人世的命运 五、生命的旅程第三卷 宗教对话及其他 一、宗教对话 二、略论泛神论 三、论书籍与阅读 四、论观相术 五、心理的考察 六、基督教体系第四卷 论文学艺术 一、论作者 二、论风格 三、论拉丁文研究 四、论学者 五、论独思 六、论文学形式 七、论批评 八、论荣誉 九、论天才第五卷 悲观论集 一、论人世的痛苦 二、论生存的虚无 三、论自杀 四、关于灵魂不朽的对话 五、心理的观察 六、论教育 七、论女人 八、论噪音 九、寓言几则第六卷 论人的本性 一、论人的本性 二、论政治 三、自由意志与宿命论 四、论性格 五、道德本能 六、伦理反思第七卷 争论的技艺 一、争论的技艺 二、论艺术品的趣味与美的比较地位 三、心理的观察 四、警句:论人生的智慧 五、天才与美德 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已经知道,一般而论,对于幸福来说,“人是什么”要比“人有什么”以及“他人的评价”重要得多。“人是什么”以及“人自身固有的东西”永远都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主要事情。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的个性都伴随着他,使他的存在呈现出个人的色彩。所有的享受,如快乐,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对于肉体的快乐所有的人都会同意这一点,对于精神的快乐就更是这样了。英语“自得其乐”(to enjoy one's self)这个短语就极其恰当地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我们看到,绝不会有人说“他享受巴黎”,而是说“他在巴黎享乐”。对于病态的人,所有的快乐犹如口中的美酒,总带有一股胆汁的苦味。所以,人生的幸运与不幸极少是因为降临到我们头上的东西造成的,而主要地取决于我们接触人生的方式,取决于我们一般的感受性的程度和性质。“人是什么”以及“人自身所固有的东西”,一言以蔽之日,人格,由它所造成的一切,乃是我们幸福和福祉唯一直接的源泉,而其他则只是媒介和手段,因而不会对幸福发生特别的影响。但人格的影响就不同了。由个人品性所激发起来的嫉妒何以最难平息,其原因也就在此。嫉妒是人的隐藏得最为小心谨慎的一种情感。只需要大概考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痛苦和厌倦是幸福的两大劲敌。甚至可以说,我们有幸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其中之一,但另一对头则无法摆脱,人生多少有些游移于这两者之间。其原因就在于这两者相互间具有一种双倍的对立:外在的或客观的与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困境和贫穷使人痛苦,但处境太好又令人厌倦。换言之,处在社会底层的阶级在不断地为谋取生活必需品、为摆脱痛苦而疲于奔命,上流社会则不断地受到厌倦情绪的侵袭。这种内在的或主观的对立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就个人来说,对痛苦的感受性和对厌倦的感受性成反比,因为感受性是直接与心灵的力量相关的。试说明如下。这就像一条法则一样,晦暗麻痹的心灵与迟钝木纳的感觉,以及经受任何刺激也无法使之受到影响的神经,和对痛苦与忧虑的漠然无知的性格相联系,虽然这种痛苦也许很大。理智麻木,从根本上讲,就是在许多人脸上反映出来的灵魂空虚,并且对外界各种无谓的琐事表现出持久而强烈的心灵状态。厌倦就是根源于此——藉口充实心灵和精神而不断地追求刺激。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乞求于一些可耻卑鄙的娱乐,一心巴望着社交的乐趣,或依仗着一些闲来无事而飞长流短造谣中伤或作风懒散之人,这表明他们并非多么特别怪异。由于内心空虚,他们乐于与人交际,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有多少人因此落了个颓废荒唐悲哀凄惨的下场。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再也没有什么比能免遭此类凄然悲伤之事更好的了,精神愈富有,便愈能免于厌倦。而思想的活力永远也不会萎顿疲竭!
后记
叔本华的这部论说文集,开始迻译于1987年,至1989年初稿即已基本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译稿未能如期付梓,而不得不锁进我的书屉。后幸得商务印书馆惠约,方得以问世。此书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创始人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之一。与他的另一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同,此书并非专门的哲学论著。如果说前者是其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想的集中论述,那么,此书则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这些思考无不表现了作者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旨意,处处皆流露出其悲观主义思想倾向。其中既有难为世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相信读者自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这部论说文集,我们对叔本华将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此书共有七卷,全书的翻译工作分工如下:第二、四、五、六卷由范进、柯锦华承担;第一、三卷由秦典华承担(其中第三卷的部分翻译工作由刘怀宇承担);第七卷由孟庆时承担。范进负责全书的译校和统稿工作。本书的翻译工作曾得到我的博士导师贺麟先生的关心与支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曾就书中的一些拉丁文的译法,求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傅乐安、叶秀山两位先生,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张伯幼先生为此书的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叔本华论说文集》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