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87-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 页数:467 字数:311000 译者:罗达仁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的开头篇章在两年前就发表了。经过多次令人不快的延误和干扰之后,此书终于完成,与读者见面了。 读者不可将此书和纲要之类混淆起来。纲要之类的书有时很可能就是从一般哲学史的讲稿中整理出来的。我现在献给读者的是一部严肃的教科书。在这本书里,我打算全面而精炼地描述欧洲哲学种种观念的演变,其目的在于表明:我们现在对宇宙和人生作科学的理解和判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什么动机,为人们所领悟并发展起来。 这个目的决定了这本书的整个形式。据此,我们研究的文史依据和传记、文献资料都必然地限制在最小范围,选材也只限于能为进一步钻研的读者获得最丰富的原始资料而开辟道路。哲学家本人的论述,也只有在那些论述能提供在思想上有持久价值的论证或基本原理时,才扼要地加以引证。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支持某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偶尔引用了原著一些段落。选材总着眼于个别思想家所提出的既新颖而又富有成果的东西;而对于那些纯属于个人的思想倾向,虽然作为学术研究确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引起哲学兴味者,最多也不过略略提及而已。
内容概要
《哲学史教程》是文德尔班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哲学史著作。这部著作用新康德主义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对于研究西方哲学史以及文德尔班本人的哲学思想,很有参考价值。 此书1892年初版,原版为德文;1948年由海因茨·海姆塞特修订,出第十四版。1893年由詹姆斯·H.塔夫茨译成英文;英译本于1901年出第二版。中译本据德文第十四版译出,并据英文第二版作了校订,分上、下两卷出版。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是德国著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1848年生于波茨坦,曾于耶拿、柏林和戈丁根等大学学习,受教于费希尔和洛采,后历任苏黎世、弗赖堡、施特拉斯堡和海德尔堡大学教授,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除本书外,其
书籍目录
作者序作者第二版序绪论 第一节 哲学名称和哲学概念 第二节 哲学史 第三节 哲学和哲学史的划分第一篇 希腊哲学 导言 第一章 宇宙论时期 第四节 存在的概念 第五节 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 第六节 认识的概念 第二章 人类学时期 第七节 道德问题 第八节 科学问题 第三章 体系化时期 第九节 通过认识论和伦理学重建的形而上学 第十节 唯物主义体系 第十一节 唯心主义体系 第十二节 亚里士多德逻辑 第十三节 发展的体系第二篇 希腊化-罗马哲学 导言 第一章 伦理学时期 第十四节 圣人的理想 第十五节 机械论与目的论 第十六节 意志自由与宇宙尽善尽美 第十七节 真理标准 第二章 宗教时期 第十八节 权威与天启 第十九节 精神与物质 第二十节 上帝与宇宙 第二十一节 世界史问题第三篇 中世纪哲学 导言 第一章 第一段时期 第二十二节 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三节 关于共相的争论 第二十四节 肉体与灵魂的二元论第二章 第二段时期 第二十五节 自然域和神域 第二十六节 意志优先或理智优先 第二十七节 个性问题
章节摘录
而是想象为意志的活动;其结果,世界的创造并不认为是一种永恒的过程,而是在时间上只发生一次便了结了的事实。不过,这些思想因素所集中表现的概念是意志自由的概念。 这种概念开始具有这种意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允许有限的人格在已有的种种可能性之间在伦理上有决断的能力,不受外在的影响和强制。后来这种概念在伊壁鸠鲁那里,获得了形而上学意义:个别事物的活动没有因果关系。此概念适用于绝对物,并被当作上帝的性质,它在基督教哲学中发展成为“万物创造于无力的思想,发展成为从上帝的意志创造世界的不受原因支配的思想。每一种解释宇宙的企图从而都被排除了;宇宙存在是因为上帝要它存在,它之所以象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帝要它这样。新柏拉图主义与正统的基督教义之间的矛盾没有一点比这点更尖锐的了。 同时,这个意志自由的同一原则被用来克服由此而带来的种种困难。因为万能的上帝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比其它宇宙论更有力地推动“辩神论”问题继续发展,——这个问题是:世界上存在邪恶这个现实如何与上帝的至善至美统一起来。乐观主义存于刨世说中,而悲观主义存于对赎罪的迫切需求中;宗教信仰的理论因素和实践因素,形而上学因素和伦理因素相互激烈争斗。然而信仰,为责任感所支持,找到逃脱这些困境的途径,它假定上帝给他自己创造的精灵和人的灵魂提供了与自己的自由类似的自由;并假定由于他们的罪孽,邪恶进入美好的世界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