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潘卫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3出版) 作者:潘卫三 编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剂学(第2版)》首先介绍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生物药剂学的基础知识;然后,以各种剂型为主线,按照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片剂、丸剂、液体制剂、注射剂和眼用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与膜剂、栓剂、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和微囊、缓(控)释制剂、经皮吸收制剂、靶向制剂的顺序,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实际制药工艺以及所涉及的常用或最新的制剂技术和设备;最后,介绍了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并增添了药品的包装等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 1.1.1 药剂学、剂型与制剂的概念 1.1.2 剂型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1.2 药剂学的任务与发展 1.2.1 药剂学的任务 1.2.2 药剂学的发展 1.3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密切相关学科 1.3.1 物理药剂学 1.3.2 工业药剂学 1.3.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3.4 临床药学 1.3.5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1.4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 1.4.1 药典 1.4.2 国家药品标准 1.4.3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1.4.4 处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第二章 生物药剂学基础 2.1 概述 2.1.1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2.1.2 生物膜的结构 2.1.3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 2.1.4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2 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2.1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2.2.2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2.2.3 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2.3 剂型和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2.4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2.4.1 药物的分布 2.4.2 药物的代谢 2.4.3 药物的排泄 第三章 药剂、颗粒剂与胶囊剂 3.1 粉体学简介 3.1.1 概述 3.1.2 粉体粒子的性质 3.2 散剂 3.2.1 概述 3.2.2 散剂的制备 3.2.3 散剂的质量要求 3.2.4 散剂举例 3.3 颗粒剂 3.3.1 概述 3.3.2 颗粒剂的制备 3.3.v3颗粒剂的质量检查 3.3.4 颗粒剂的包装与储存 3.3.5 颗粒剂举例 3.4 胶囊剂 3.4.1 概述 3.4.2 胶囊剂的制备 3.4.3 胶囊剂的质量检查与储存 3.4.4 胶囊剂举例 第四章 片剂 4.1 概述 4.1.1 片剂的概念、特点和质量要求 4.1.2 片剂的种类 4.2 片剂的常用辅料 4.2.1 填充剂或稀释剂 4.2.2 黏合剂和湿润剂 4.2.3 崩解剂 4.2.4 润滑剂 4.2.5 辅料的选用原则 4.3 粉碎、过筛与混合 4.3.1 粉碎 4.3.2 筛分 4.3.3 混合 4.4 制粒、干燥与压片 4.4.1 湿法制粒压片 4.4.2 干法压片 4.4.3 中药片剂的制备 4.4.4 片剂的成型及其影响因素 4.4.5 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5 包衣 4.5.1 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4.5.2 包衣的方法与设备 4.5.3 包衣的材料与工序 4.6 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装、处方设计及举例 4.6.1 片剂的质量检查 4.6.2 片剂的包装与储存 4.6.3 片剂的处方设计与举例 第五章 丸剂 5.1 微丸 5.1.1 概述 5.1.2 骨架型微丸的制备技术及影响因素 5.1.3 膜控型微丸的制备技术及影响因素 5.1.4 微丸剂质量的评价指标 5.2 滴丸 5.2.1 概念与特点 5.2.2 基质和冷凝液的选择原则 5.2.3 滴丸的制备 5.2.4 影响滴丸丸重与圆整度的因素 5.2.5 质量评价 5.2.6 实例 5.3 中药丸剂 5.3.1 概述 5.3.2 常用辅料 5.3.3 中药丸剂的制备及实例 5.3.4 质量评价 5.3.5 包装与储存 第六章 液体制剂 6.1 概述 6.1.1 液体制剂的定义和分类 6.1.2 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6.2 药物溶解、溶解度与溶解速率 6.2.1 药物的溶解 6.2.2 药物的溶解度 6.2.3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6.2.4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6.2.5 溶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6.3 溶剂和附加剂 6.3.1 溶剂 6.3.2 防腐剂、矫味剂和着色剂 6.4 表面活性剂 6.4.1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征 6.4.2 分类及常用表面活性剂 6.4.3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 6.4.4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6.4.5 生物学性质 6.4.6 功能与应用 6.5 溶液型液体制剂 6.5.1 概述 6.5.2 溶液剂 6.5.3 糖浆剂 6.5.4 芳香水剂 6.5.5 酊剂 6.5.6 醑剂 6.5.7 甘油剂 6.5.8 高分子溶液剂 6.6 溶胶剂 6.6.1 概述 6.6.2 溶胶的构造和性质 6.6.3 制法 6.7 混悬剂 6.7.1 概述 6.7.2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6.7.3 混悬荊的稳定剂 6.7.4 混悬剂的制法与举例 6.7.5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6.8 乳剂 6.8.1 概述 6.8.2 乳剂形成机理 6.8.3 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6.8.4乳化剂 6.8.5 乳剂的制法及举例 6.8.6 乳剂的稳定性 6.8.7 乳剂的质量评定 6.9 液体制剂的包装 第七章 注射剂和眼用液体制剂 7.1 注射剂概述 7.1.1 注射剂的概念及特点 7.1.2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7.1.3 注射剂的分类 7.1.4 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7.2 注射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7.2.1 注射用水 7.2.2 注射用油 7.2.3 其他注射用溶剂 7.2.4 注射剂的附加剂 7.3 热原 7.3.1 热原的含义及组成 7.3.2 热原的性质 7.3.3 污染热原的途径 7.3.4 热原的除去方法 7.3.5 热原的检查方法 7.4 过滤 7.4.1 概述 7.4.2 过滤机理及影响因素 7.4.3 滤器的种类和特点 7.5 注射剂车间的设计要求及生产管理 7.5.1 注射剂生产车间的设计 7.5.2 注射剂的生产管理 7.6 空气净化技术 7.6.1 空气净化标准与测定方法 7.6.2 空气净化方法 7.6.3 洁净室(区)的设计要求 7.6.4 洁净室的空气净化系统 7.7 小体积注射剂的制备 7.7.1 概述 7.7.2 小体积注射剂的制备 7.8 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 7.8.1 概述 7.8.2 物理灭菌法 7.8.3 F值与F0值 7.8.4 化学灭菌法 7.8.5 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7.9 大体积注射液(输液) 7.9.1 概述 7.9.2 输液的制备 7.9.3 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9.4 输液举例 7.10 特殊类型的注射剂 7.10.1 混悬型注射剂 7.10.2 乳剂型注射剂 7.10.3 注射用无菌粉末 7.11 注射剂新的包装形式及研究的热点 7.11.1 注射剂新的包装形式 7.11.2 研究热点 7.12 眼用液体制剂 7.12.1 概念与质量要求 7.12.2 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7.12.3 滴眼剂的处方设计和常用附加剂 7.12.4 滴眼剂制备工艺及实例 第八章 半固体制剂与膜剂 8.1 软膏剂 8.1.1 软膏剂概述 8.1.2 软膏剂的基质 8.1.3 软膏剂的制备与实例 8.2 乳膏剂 8.2.1 乳膏剂概述 8.2.2 乳膏剂的基质 8.2.3 乳膏剂的制备与实例 8.3 凝胶剂 8.3.1 凝胶剂概述 8.3.2 凝胶剂的基质 8.3.3 凝胶剂的制备与实例 8.4 糊剂 8.4.1 糊剂概述 8.4.2 糊剂的制备与实例 8.5 半固体制剂的包装与质量评价 8.5.1 半固体制剂的包装与储存 8.5.2 半固体制剂的质量评价 8.6 膜剂与涂膜剂 8.6.1 膜剂 8.6.2 涂膜剂 第九章 栓剂 9.1 概述 9.1.1 栓剂的种类及一般质量要求 9.1.2 栓剂的作用特点 9.2 栓剂基质与附加剂 9.2.1 栓剂基质 9.2.2 附加剂 9.3 栓剂的制备 9.3.1 栓剂的处方设计 9.3.2 置换价 9.3.3 栓剂的制备 9.4 栓剂的质量评价与包装储存 9.4.1 栓剂的质量评价 9.4.2 栓剂的包装与储存 9.4.3 栓剂举例 第十章 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 10.1 气雾剂 10.1.1 气雾剂概述 10.1.2 气雾剂的特点 10.1.3 气雾剂的分类 10.1.4 气雾剂的吸收 10.1.5 气雾剂的组成 10.1.6 气雾剂的制备 10.1.7 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10.2 喷雾剂 10.2.1 概述 10.2.2 喷雾剂的装置 10.2.3 喷雾剂的处方设计 10.2.4 喷雾剂的质量评价 10.2.5 喷雾剂处方举例 10.3 粉雾剂 10.3.1 粉雾剂概述 10.3.2 粉雾剂的特点 10.3.3 粉雾剂的装置 10.3.4 粉雾剂的处方设计 10.3.5 粉雾剂的质量评价 第十一章 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和微囊 11.1 固体分散体 11.1.1 概述 11.1.2 载体材料 11.1.3 固体分散体的分类 11.1.4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和缓释原理 11.1.5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11.1.6 固体分散体的鉴定 11.2 包合物 11.2.1 概述 11.2.2 包合材料 11.2.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1.2.4 包合物的验证 11.3 微囊 11.3.1 概述 11.3.2 载体材料 11.3.3 微囊的制备 11.3.4 微囊的质量评价 第十二章 缓(控)释制剂 12.1 概述 12.1.1 缓(控)释制剂的概念 …… 第十三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四章 靶向制剂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六章 药品的包装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容易在乳滴表面形成单分子乳化膜,但膜不够稳定,通常与油溶性极性化合物混合使用,形成复合凝聚膜,增家乳剂的稳定性。 (2)天然乳化剂绝大多数天然乳化剂由于亲水性较强,能形成O/W型乳剂。此类乳化剂一般都有较大的黏度,并且易形成高分子乳化膜,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由于天然乳化剂容易霉败而失去乳化作用,故使用这类乳化剂时除新鲜配制外,还需加入防腐剂。 阿拉伯胶是阿拉伯酸的钠、钙、镁盐的混合物,可形成O/W型乳剂,阿拉伯胶适用于制备植物油、挥发油的乳剂,供口服用,使用浓度为10%~15%,在pH4~10范围内乳剂稳定。阿拉伯胶内含有氧化酶,易使胶腐败或与一些药物有配伍禁忌,故在使用前应在80℃加热破坏。由于阿拉伯胶黏性较低,单独使用制成的乳剂容易分层,故常与西黄蓍胶、果胶、琼脂等混合使用。 西黄蓍胶可形成O/W型乳剂,其水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pH5时溶液黏度最大,其0.1%溶液为稀胶浆,0.2%~2%溶液呈凝胶状。西黄蓍胶乳化能力较差,一般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 胆固醇系由羊毛脂皂化分离而得,主要含有羊毛醇,具有羊毛脂的吸水性,能形成W/O型乳剂。 明胶为O/W型乳化剂,用量为油量的1%~2%。因其是蛋白质,在水溶液中随pH不同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易受溶液的pH及电解质的影响产生凝聚作用。常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但要注意如pH在明胶的等电点以下时,明胶会带正电荷,此时不能和阿拉伯胶配伍使用。易腐败,使用时须加防腐剂。 卵黄含有7%的卵磷脂,为强O/W型乳化剂,可供内服,卵黄乳化能力强,受稀酸、盐类以及糖浆等影响较少,但应加防腐剂。其他天然乳化剂有白芨胶、杏胶、果胶、桃胶、海藻酸钠、琼脂、酪蛋白、胆酸钠等。 (3)固体粒子乳化剂 一些溶解度小、颗粒细微的固体粉末,乳化时可被吸附于油一水界面,形成固体粉末乳化膜,且不受电解质影响。形成乳剂的类型由接触角θ决定,一般θ90°,不易被水润湿,形成O/W型乳剂,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 2.乳化剂的选用原则 乳化剂的选择应根据乳剂的使用目的、药物的性质、处方的组成、欲制备乳剂的类型、乳化方法等综合考虑,适当选择。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工业药剂学(第2版)》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药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科研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