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王泽龙、 刘克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王泽龙,刘克宽 编  页数:541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第2版)》原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分为上、下二编,结合师范院校的层次特点、教学需要和培养目标,通过对文学思潮、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分析,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既兼顾了文学社团、流派的特点,又重点分析评介了重点作家、作品,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分析、鉴赏作品的方法。本次修订,有选择地吸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当代文学部分改写较多,增加了部分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史内容;在体例上,每章后增加思考题,便于提示读者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第2版)》适用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教学,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导言 上编 文学思潮篇 第一章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第二节新旧文学思潮的交战 第三节变革中的文学观 第二章左翼十年文学思潮 第一节普罗文学思潮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二节新现实主义的倡导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第三节关于人性、文艺自由论等问题的论争 第三章抗战文艺运动与工农兵文学思湘 第一节关于民族形式、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战国策派”与“孤岛”文艺运动 第三节毛泽东的《讲话》与解放区文艺运动 小说篇 第四章现代小说的产生 第一节从近代“小说界革命”到现代小说的产生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现代小说观念 第五章鲁迅的小说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第二节《阿Q正传》、《祝福》、《伤逝》 第三节《呐喊》、《彷徨》的现代性开拓 第四节《故事新编》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人生派小说与叶圣陶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乡土文学”与鲁彦、许杰的创作 第三节浪漫派小说与郁达夫的创作 第七章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成熟 第一节茅盾及其《子夜》 第二节巴金及其《家》 第三节老舍及其《骆驼祥子》 第四节李劫人及其《死水微澜》  第八章左曩青年作家的小说 第一节左翼青年作家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节蒋光慈与柔石的小说 第三节丁玲的早期小说与艾芜的小说 第四节张天翼与沙汀的小说 第五节“东北作家群”与萧红的小说 第九章“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第一节“京派”小说创作 第二节沈从文及其《边城》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 第十章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多重变奏 第一节“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第二节钱锺书的《围城》  第三节张恨水的通俗小说 第四节张爱玲等的“洋场小说” 第十一章小说创作的新变革 第一节解放区小说创作的新特征 第二节赵树理的小说 第三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第四节孙犁的短篇小说 诗歌篇 第十二章 白话自由体诗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从近代“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 第二节胡适的新诗理论及其《尝试集》  第三节民歌体新诗与刘半农的诗 第四节湖畔诗派与“冰心体”小诗 第十三章郭沫若的诗歌 第一节郭沫若的生平与早期创作思想 第二节《女神》  第三节从《星空》到《恢复》  第十四章现代格律诗 第一节新月诗派及其诗歌理论 第二节闻一多的诗 第三节徐志摩的诗 第十五章象征派诗与现代派诗 第一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第二节戴望舒与现代派诗 第三节何其芳与卞之琳的诗 第十六章普罗诗潮与现实主义诗歌 第一节普罗诗潮 第二节中国诗歌会与蒲风的诗 第三节臧克家与田间的诗 第四节艾青的诗 第五节七月诗派 第十七章20世纪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冯至及其《十四行集》 第二节九叶诗派与穆旦的诗 第十八章民歌体新诗 第一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的《漳河水》  第二节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 散文篇 第十九章杂文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从随感录到“语丝”杂文 第二节鲁迅杂文 第三节左翼青年作家杂文与瞿秋白杂文 第四节《鲁迅风》杂文与《野草》杂文作家群 第二十章小品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从近代“文界革命”到白话美文的产生 第二节周作人的小品散文 第三节冰心的散文 第四节朱自清的散文 第五节鲁迅的《野草》与《朝花夕拾》  第二十一章小品散文的繁荣 第一节茅盾、吴组缃的社会化“新小品文”  第二节丰子恺、粱遇春的“絮语家常”散文 第三节沈从文、萧红的自传性散文 第四节徐志摩、郁达夫的写景纪游散文 第五节何其芳、丽尼的“内心探索”散文 第六节林语堂、粱实秋的“闲适 第二十二章报告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报告文学的产生 第二节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在民族解放浪潮中报告文学的繁荣  戏剧篇 第二十三章开创期的现代戏剧 第一节现代话剧的诞生与新剧运动 第二节社会问题剧与国剧运动 第三节南国戏剧运动与田汉早期剧作 第四节洪深的戏剧与丁西林的喜剧 第二十四章成熟期的现代戏剧 第一节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 第二节曹禺的戏剧 第三节李健吾的戏剧 第二十五章现代戏剧的新发展 第一节夏衍的戏剧 第二节历史剧的繁荣与阿英、阳翰笙的历史剧 第三节郭沫若的历史剧及其《屈原》  第四节讽刺喜剧的发展与陈白尘的《升官图》 第五节解放区戏剧运动与歌剧《白毛女》  下 编 文学思潮篇 第一章“十七年”文艺思潮 第一节全国文代会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贯彻传播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思想论争及创作倾向批判 第三节“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第四节文艺政策调整与“左”倾文艺思潮 第二章“文革”十年文艺思潮 第一节由《海瑞罢官》批判到“文艺黑线专政论” 第二节从“革命样板戏”到文艺“三突出”原则 第三节文艺界与极左路线和文化专制主义的斗争 第三章新时期文艺思潮 第一节文艺思想解放与文艺理论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开拓 第三节现代主义探求中的多重变奏 小说篇 第四章“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第一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概貌 第二节吴强的《红日》与曲波的《林海雪原》  第三节梁斌的《红旗谱》与欧阳山的《三家巷》 第四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与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第五节峻青、王愿坚与茹志鹃的短篇小说 第五章“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 第一节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节赵树理的《三里湾》与孙犁的《铁木前传》 第三节柳青的《创业史》与周立渡的《山乡巨变》 第四节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与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第五节李准、马烽、王汶石的短篇小说 第六章从“文革”十年小说到新时期小说 第一节“文革”时期的三类小说与浩然的创作 第二节张扬等人的“地下”小说创作 第三节新时期小说的繁荣与发展 第七章历史反思与社会改革小说 第一节历史反思与社会改革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刘心武与张贤亮的小说 第三节王蒙的小说 第四节工业题材与蒋子龙的小说 第五节农村改革题材与高晓声、贾平凹的小说 第八章知青题材与寻根小说 第一节知青题材小说的崛起 第二节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第三节文化寻根与小说变革 第四节阿城的《棋王》与韩少功的《爸爸爸》  第九章“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从艺术探索到“先锋小说” 第二节奠言的《红高粱》与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 第三节余华、苏童与格非的小说 第四节新写实小说 第五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第十章新时期其他小说创作 第一节女作家群及张洁、谌容、王安忆的创作 第二节汪曾祺、邓友梅与陆文夫的小说 第三节李存葆、朱苏进等人的军旅小说 第四节张炜的《古船》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第五节姚雪垠的《李自成》与凌力的《少年天子》 第十一章台港小说 第一节台湾小说发展概况 第二节白先勇、陈映真的小说 第三节香港小说与金庸等人的创作 诗歌篇 第十二章“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节闻捷、李瑛的诗歌 第三节郭小川的诗歌 第四节贺敬之的诗歌 第十三章新时期诗歌 第一节新时期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节艾青等归来诗人的诗歌 第三节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歌 第四节“新生代”诗歌 第五节20世纪90年代诗歌 第十四章台港诗歌 第一节台湾诗歌发展概况 第二节余光中、洛夫的诗歌 第三节香港诗歌与张诗剑等人的诗作 散文篇 第十五章“十七年”散文 第一节通讯特写的兴起与魏巍的散文 第二节杨朔的抒情散文 第三节秦牧、刘白羽与吴伯箫的散文 第四节杂文的兴盛与邓拓等人的创作 第十六章新时期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多样化与报告文学的勃兴 第二节巴金、孙犁的救文 第三节贾平凹、余秋雨的散文 第四节徐迟、黄宗英、理由的报告文学 第五节全景式报告文学与李延国、钱钢的创作 第十七章台港散文 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貌 第二节三毛、张秀亚的散文 第三节郭枫、余光中的散文 第四节香港散文概况 戏剧篇 第十八章“十七年”话剧创作 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第二节现实题材剧本与《霓虹灯下的哨兵》  第三节老舍及其《茶馆》  第四节 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第十九章新时期话剧 第一节新时期话剧创作概述 第二节苏叔阳、沙叶新、刘锦云、高行健的话剧 第二十章台港戏剧 第一节台湾话剧与姚一苇等的创作 第二节香港话剧创作 后记 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三四十个男女仆人”。巴金生命的最初十几年就是在那个主仆约百人的大家庭里度过的。他从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内部的腐败堕落、封建家长的专制残暴,从而萌发了对于封建秩序的怀疑和反感,并奠定了接受新思潮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时期,巴金就读于成都外国语学校,开始受新思潮影响,他自称“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②。在“五四”前后传播的各种思潮中,最吸引他的是无政府主义即安那其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政论《告少年》和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等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读物,都曾给予巴金很大的激励和启发。1923年,他离家到南京求学,直到20年代末,他对无政府主义都怀有极大的热情。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反对专制和强权,追求极端的个性自由。而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和帝国主义的强权,正是“五四”新文化的战斗要求。这些契合点使巴金既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同时又成为一个激进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战士。无政府主义信仰在巴金的文学创作中烙下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和旧世界决裂的鲜明的激进色彩,同时这种思潮也给他的思想、生活和创作带来某些消极影响。1927年,巴金赴法国留学,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929年初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进人30年代以后,巴金逐渐抛弃了无政府主义,成为一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早在30年代,鲁迅就曾对巴金作过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名的战斗的宣言。”③巴金在文学创作、翻译、编辑等方面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在中、长篇小说创作上,他和茅盾、老舍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 巴金前期的小说创作,大致有四类题材。一是取材异域生活的小说,如短篇小说集《复仇集》、《电楼集》和中篇小说《利娜》等。二是描写工农生活题材的,主要有长篇小说《砂丁》、中篇小说《雪》等。另两类是以青年生活与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而这两类作品成就最为显著。描写青年生活题材的主要作品有《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灭亡》和《新生》是姊妹篇。《灭亡》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描写年轻的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在白色恐怖下进行绝望反抗的悲剧。杜大心一方面对黑暗现实有强烈的反抗要求,另一方面又没有找到进行斗争的正确方式。最后,他因愤激而采取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手段进行复仇,结果暗杀戒严司令未成,自己却走上了灭亡之路。作者赞美了他为反抗黑暗势力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这种个人恐怖行为的局限。《灭亡》的续篇《新生》采用日记的形式,叙述了李冷、李静淑兄妹在杜大心牺牲的激发下,先后走向革命的故事。小说的意义在于它暗示出有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应该到工人群众中去求得新生的思想。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第2版)》的本次修订,有选择地吸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当代文学部分改写较多,增加了部分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史内容;在体例上,每章后增加思考题,便于提示读者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第2版)》适用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教学,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整本书的结构还是挺不错的
  •   都是书,也没什么特别好评价的,反正没发现什么不好的地方
  •   书是我定的那个,无不足,很满意,快递很负责
  •   比在书店里面买便宜多了,而且质量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