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资本论>导读》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资本论>导读》编写组 编 页数:55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导读》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读《资本论》,力求准确地阐释《资本论》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展现《资本论》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导读》所列各章与《资本论》中的各篇对应,所列各节与《资本论》中的各章对应,但也有少数内容密切相关的章合并在一节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导读》所列的目,多数与《资本论》在章之下所列的小标题对应,对于某些未列小标题的章,也根据内容加了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导读》不能代替原著,它只是学习《资本论》原著的辅助材料。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资本论》的写作与问世 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三、恩格斯与《资本论》 四、《资本论》的出版与传播 第二节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二、《资本论》的方法 三、《资本论》的结构 第三节 学习《资本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二、学习《资本论》的方法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节 交换过程 一、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关系 二、交换过程的矛盾及其发展 三、交换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货币的其他职能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一、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和最初形式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 三、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一、总公式矛盾的含义 二、总公式矛盾的表现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三、劳动市场上的自由平等与雇佣劳动隶属于资本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 二、价值增殖过程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劳动二重性与劳动过程结果的二重性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理论 四、剩余产品 第四节 工作日 一、工作日的界限 二、对剩余劳动的贪欲 三、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四、工作日和夜工 五、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一、三个规律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可变资本最低额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三、超额剩余价值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进步的本质 第二节 协作 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二、协作劳动形式给劳动过程带来的变化 三、协作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形成条件 四、协作劳动与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 五、资本主义协作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特征 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五、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 一、机器的发展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四、工厂 五、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六、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七、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八、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九、工厂立法 十、大工业和农业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三、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 二、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几种变化组合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一、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 第六章 工资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一、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二、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三、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表现为工资的必然性 第二节 工资的基本形式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第三节 工资的国民差异 一、比较国民工资时应该考虑的各因素 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工资的国民差异 三、相对劳动价格 四、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里的工资理论及"和谐"理论的批判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一、再生产过程的若干一般原理 二、简单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的新特征 第二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一、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三、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四、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资本积累量的情况 五、所谓劳动基金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四、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总结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第四节 所谓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秘密 二、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三、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和压低工资的法律 四、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五、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和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六、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五节 现代殖民理论 ……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结束语:《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 既然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必须以劳动力价值下降为前提,那么接下来要研究的就是劳动力价值是怎样下降的。 劳动力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就需要使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即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为了使劳动力价值下降,资本家就不能满足于"占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或者说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而"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在劳动力价值下降的同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作日部分也就延长了。可见,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动力与最终目的,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厌追求。因此,马克思总结道:"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部门、任何形式的生产力提高都符合资本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需要。只有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商品生产中生产力的提高,才能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所贡献。"劳动力价值随着它的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缩短而降低,这种必要劳动时间的全部缩短等于所有这些特殊生产部门中这种劳动时间缩短的总和。""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资料,也不为制造必要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不会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三、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所有与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相关使用价值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来实现。这样说来,好像每个资本家都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众多资本家在各自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不自觉地造成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他还特别强调,"必须把资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趋势同这种趋势的表现形式区别开来"。这里所说的"必然趋势",是指每个资本家都具有的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行为取向;而所谓表现形式,是指资本家之间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展开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考察是从资本运动的本质规律层次进行的,这样才能揭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剩余价值相应增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马克思提出了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只有了解了资本的内在本性,才能对竞争进行科学的分析,正像只有认识了天体的实际的、但又直接感觉不到的运动的人,才能了解天体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导读》对人类的命运尤其是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命运给予深切关怀,因而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整个文明世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它的学术意义也远远超出它自身所属的专业范围,对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