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转型与社会近代化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许晓光  页数:472  字数:540000  

内容概要

日本近代早期,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出现了非传统的政治思想,促进了日本国民近代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日本具有近代性质的宪法的诞生以及议会的召开,对促进日本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保证日本的崛起和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抹煞的历史作用。本书依据19世纪尤其是明治前期日本的大量原始史料,对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与传统儒家思想具有非连续性质的近代化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作者认为,一个相对后进的社会,就必须尽量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吸收其相对先进的政治理念,同时结合本国社会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他山之石”用以攻本国之“玉”。只有这样,才能在本国迅速建立起接近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才会取得远比同类国家大得多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许晓光,男,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55年3月出生于北京,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剑阁县插队四年,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月至1984年8月在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7年获四川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西亚史、日本史,先后开设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伊斯兰文化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日本近代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曾独立撰写《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等3部著作,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3部,在《民族研究》、《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
三、本选题的研究任务、结构、研究方法与力图突破之处
第一编 日本近代早期非传统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章 开国前后日本社会经济的转型
 一、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成长
 三、城市的扩大和繁荣
 四、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第二章 近世晚期日本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町人地位的相对提高
 二、武士的穷困及其社会角色的转化
 三、农民的分化
 ……
第二编 近代化的社会关系思想的宣扬
第三编 非传统国家观和近代政治体制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德川幕府晚期的日本,在幕藩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完全是封建的等级关系。幕府为了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规定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不仅将全国居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确定了每一个等级的法律地位,而且在武士集团内部又划分了若干等级。德川家族世袭的历代将军是最高级的武士和最高统治者。地方上各藩主大名按照与德川家族的亲疏关系不同被区别为“亲藩”、“谱代”和“外样”,三种大名在政治上地位有着明显差别。脱离了经济活动而居住到城市里的武士只能依靠俸禄米维持相对体面甚至奢侈的生活。而领取俸禄的状况是极不平衡的。将军直属的武士称为“旗本”和“御家人”,其中有部分人可获得作为俸禄来源的“知行地”,即俸禄地,其余人则领取禄米。据1722年调查,当时的旗本和御家人共有22513人,有俸禄地者为2670人,拥有俸禄地的产米量为2637500多石,人均约988石。领取禄米者共有19839人,共领禄米554780石,人均约28石,大大低于有领地者。即便在旗本和御家人中,收入也相差悬殊。旗本收入最高者一年可达9500石,最低只有20俵。御家人收入最多者可达240石,最低者只有薪俸4两和1人的口粮。各藩除了藩主和少数大名拥有俸禄地之外,大多数武士皆靠领取禄米为生,其领取禄米的数量差别也很大。一般领取较多禄米者只占全体武士的极少数,大量下级武士只能领取很少的禄米维持生活。如金泽藩的武士领取万石以上者仅有8人,达到50俵的有3607人,达到20俵左右者有6246人。这种收入上的巨大差别,无疑为在武士集团内部构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也埋下了不同级别的武士之间相互对立、下级武士仇视上级武士甚至对自己的领主嫉恨的诱因。除了在经济上体现出森严的封建等级差别外,在政治上这种差别也十分突出。如前述幕府法令规定大名必须定期到江户进行“交替参觐”,而且不得延误规定的时间:“交替之仪,每岁守所相定之时节,可致参觐,以下仍旧。”“参觐交替不可逾期,从者员数不得超过其身份。率仆从供于江户城下者,贵贱大小应当各遵守其身份。”

编辑推荐

《思想转型与社会近代化:日本近代早期非传统政治思想研究》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转型与社会近代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