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玉芝 编 页数:396 字数:340000
内容概要
我国近现代大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难时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政权更迭和错综复杂的文化冲突过程,发展于中华民族重新走向振兴的伟大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开展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认真回顾总结一百多年来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文化脉络和基本经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而奋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百年浙大
——浙大文化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冠“求是”为校名,志存高远
一、求是书院
二、工专农专
第二节 立“求是”为校训,逆境崛起
一、国立浙大
二、抗战西迁
三、迎接光明
第三节 奉“求是”为圭臬,勇创一流
一、新中国新纪元
二、四校齐头并进
三、新浙大新篇章
第二章 文化之魂
——“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时代寓意
第一节 源远流长——“求是精神”的形成
一、精神源头
二、精神孕育
三、精神聚成
第二节 启尔求真——“求是精神”的核心
一、竺可桢与“求是精神”
二、“求是”校训与浙大精神
第三节 与时俱进——“求是精神”的发展
一、从“求是”到“求是创新”
二、面向未来的“求是”精神
第三章 典学成章
——浙大文化在办学理念和制度上的体现
第一节 早期探索
一、林启——以“育才图治”为培养目标的办学思想
二、许炳堃——以“实业救国”为理想的办学方针
三、蒋梦麟——培养“健全之个人”的教育思想
四、竺可桢——以“求是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
第二节 当代创新
一、马寅初——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方向的转型办学思想
二、刘丹——把大学办成“两个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路甬祥——坚持“两个并重”的教育理念
四、世纪之交的掌门人
——培养“具有田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教育模式
第三节 典型构架
——以竺可桢长校时期的浙江大学管理体制为例
一、管理机构
二、运行机制
三、特征与启示
……
第四章 文化传人
第五章 校园印象
结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926年,由于蒋梦麟公开谴责“三一八”惨案制造者,为奉系军阀和段祺瑞政府所嫉恨,被列入黑名单,无奈中蒋梦麟先是在北京东交民巷六国饭店躲藏3个月,后在友人帮助下离京南下沪、杭暂住避难,并参与第三中山大学的相关筹备工作。从此,他与浙江大学的不解之缘进一步加深。1927年7月,蒋梦麟被委任为第三中山大学即一年后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这一岗位上,蒋梦麟卓有成效地开启了浙江大学的良好开端和崭新航程。首先,明确了办学方向和自身特色。蒋梦麟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特别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他指出:“我国人多不知科学与人生之关系。口头上只知道说要科学,而头脑内却无科学。我看这是科学体魄已来,而科学精神未来。”蒋梦麟认为:“自19世纪科学发达以来,西洋学术莫不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即形而上之学也以科学为利器。至今日一切学问,不能与科学脱离关系;教育学亦然。故今日之教育,科学的教育也。舍科学的方法而言教育,是凿空也,是幻想也。”其次,慎选师资,广揽人才。蒋梦麟和文理学院院长邵裴子千方百计广揽人才,就是在与亲友的通信中,也请求他们推荐合适人选。经多方努力,仅几年时间,不少国内外一流的学者都来到初建的浙江大学任教,如陈建功、钱宝琮、苏步青、贝时璋、郭任远、张绍忠、梁希、刘大白、袁敦礼、顾毓秀、潘承圻、许璇等,为后来浙江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这在当时国内高等学校中是很引人瞩目的。再次,开辟新校址,建设新校园。第三中山大学最初的校址选在杭州蒲场巷(原浙江高等学堂旧址),地域很显局促。经蒋梦麟努力,当局将原浙江工专的土地拨还第三中山大学,并将工学院附近土山脚下的空地拨归学校。
编辑推荐
《求是之光:浙江大学文化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