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饶毅 页数:213
前言
敢问路在何方(代序) 提起《西游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僧师徒历尽千难万险前往西天,最终取得真经。那么,取经之路上谁的功劳最大呢?有人会说一定是孙悟空,多亏了他一路降妖除魔;有人说是猪八戒,经常充当调和者的角色;有人说是好的团队,他们有分工、有配合。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是,没有弱不禁风、婆婆妈妈的唐僧,取得真经是绝对不可能的。孙悟空、猪八戒都当过逃兵,沙和尚也曾考虑回家,只有唐僧从未想过退缩或放弃。这个团队中,没有沙和尚或猪八戒,取经成功的概率会降低;没有孙悟空,取经之路会异常艰难;而没有唐僧,将不可能完成取经重任。为什么手无缚鸡之力又懦弱的唐僧会成为成败的关键呢?不是因为他是团队领导——事实上他算不上是个好领导,而是因为他有一个明确的、至死方休的目标——求取真经,用专业的话说就是他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而不只是像他的几个徒弟那样只有短期的目标。 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有多少人能像唐僧一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呢?答案恐怕不容乐观。我们的教育,一向比较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大学培养了非常多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之类的专门人才,却缺少如唐僧一样有坚定信念和具体目标的人。我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十几年里,经常遇到大学生说不知道前途在何方,不知道未来如何选择,叫嚷“郁闷”、“纠结”、“迷茫”,甚至有些同学消极以待,“闭关”上网、打游戏或看电影。这些学生,上大学之前都是各省精英,都是高考或竞赛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却一步步沉沦,实在可惜。事实上,他们生活出问题,学习亮红灯,基本上都不是因为能力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目标,缺乏远大的志向。高考这座他们心目中的珠穆朗玛峰已经被征服了,心无所向,如此不颓废才怪。 中国的学生是幸福的,从小学到中学,很多事情都由家长、老师和社会操心、代劳。中国的学生又是可怜的,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接受人生选择方面的训练,却正好赶上了全球化,一睁眼就要与全球精英竞争。大学生们发现,翻过高考这座珠穆朗玛峰之后,迎来的不是灯火阑珊,而是无数不知名的高山。一些自我调试能力强的学生,在探索中很快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些环境适应力强的学生,选择了边探索边前行,抱着“不怕慢、只怕站”的心态稳步前行,也能取得一些成绩;还有一些不敢面对现实的学生,他们犹豫,纠结,甚至怨天尤人,选择逃避,眼不见心不烦,得过且过,虚度光阴。 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多都是在大学阶段确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志向。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目标,才会使对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人,要么是乱使力——这还算好的,至少还会有点收获;要么是干脆停下来,不愿意使力,这样的人力气再大也是白搭。 大学,对中国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如《西游记》主题曲中所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可惜,由于人生探索与目标确定的复杂性,我们很难一下子就有答案。这个时候,就要记好歌词中的下一句话——路在脚下。我们不妨先走着,边走边探索,只要有这个意识,并努力探索,就能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的方向。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希望这本《生命之光——“展望事业,探讨人生”讲演录》,能够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提供一缕亮光。希望这缕“生命之光”,让我们在人生探索的路上看得更远、更广…… 刘德英 于北京智学苑 2011年6月12日
内容概要
饶毅主编的《生命之光——“展望事业,探讨人生”讲演录(第2辑)》是继《生命之光——“展望事业,探讨人生”讲演录》(第一辑)之后,根据11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整理而成。本书内容继承第一辑的风格,以讲演内容为依托,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每一位主讲人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生命之光——“展望事业,探讨人生”讲演录(第2辑)》能为青年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拨开科学探索中的迷雾,呈现科技发展中的景象,帮助他们对人生发展的历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从而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坚定人生的追求。
书籍目录
科学的艺术性及实用性——吴伸义
繁荣基础研究,迎接新科技革命——张先恩
做科学不要怕与众不同——李兆平
大学精神和北大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许智宏
浅谈生命科学的去从——黄秉乾
热爱挑战,完善人生——郁彬
人生是一种体验——廖晓伶
科研生涯漫谈——李家洋
进化论的十大猜想与中国学者的贡献——舒德干
兴趣追求与人生选择——施扬
孤独的天才——饶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要讲的第二个例子是欧几里得(Euclid)的故事。欧几里得的一个门徒有一天问他学的几何学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得就对他的仆人说,给他一毛钱,这样他就知道学的几何学是有用的,然后再也不要让他进我的教室。所以如果一定要追究学几何学有什么用处的话,则几乎没有人可以学它了。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科学是具有艺术性还是实用性的。所谓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事物,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科学,它充满创造性、高雅、美丽、聪明而且真实;而实用就是在某个方面是有用的。科学当然是两者皆有之。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把艺术性和实用性分开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我后面会讲如果不分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有几点看法,第一,作为一个科学家要首先着眼于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项工作你很难做得既漂亮又有用。就像一个雕塑家,以美为出发点就很难考虑它的实用性。所以同样的,对于科学家来说,也很难做到既高雅又实用;第二,只有好的科学才会有用,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是有用的;第三,很多好的科学永远不会有用;而第四点,就是没有人能知道哪个科学是好的,哪个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不是科学,但我们并不清楚是有用还是没用。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化学词典上面说,核苷酸是一种白色的沉淀物,没有任何已知的用处。可见科学史是一个不断取代和更新的过程。比如说数学里面的虚数,开个根号有什么用。还有第一个人创造了0、1、2、3,0这个数字就是没用的,复数,也没有意义。所以,很多很多历史上重要的工作在创造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它的重要性。接下来再说一个难以兼得的问题。我是在台湾长大的,我第一次到大陆是1991年,我跟谈家桢先生关系比较亲密。从上海搭火车去洛阳,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的遗传学会议。我比较惊讶的是在国外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多关于基因应用的专题,像猪、羊、牛、狗之类的。然而仔细看看那些题目,问的问题却是与国外的人用拟南芥、用大肠杆菌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同样的。因为毕竟在科学里,有一些基础问题一定要解决,解决了以后才能进一步区分物种的问题。因此,想想看,在国外用果蝇来做,而在国内用牛做,你说谁会有优势。这就是“模式生物”的概念。但是一般来讲,对科学家来说,做一个有用的课题,这个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固有观念,也就是说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必须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所以从课题上就要体现出实用性。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做出好的科学,有用没用让后面的人去解决。在进行创作时很难能客观地去看待它的作用,只需要把它做好就是了。我要谈的第二点是只有真正的科学才是有用的。这是很清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伪科学是不可能有用的。这里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在遗传学上有一个叫李森科(Lysenko)的,他说经典基因组学不好用,很难解释小麦的春化现象。后来苏联最好的一位生物学家叫Vavilov被李森科整垮了;然而现在俄罗斯有一个遗传研究所就叫“Vavilov研究所”来纪念他。当时整个苏联的农业垮台就是伪科学的一个例子。说明只有好的科学,才会真正有用。 那第三点是指很多好的科学永远都不会有用。这是一个代价。这里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有一个人买了两张彩票,一张中了一百万,而这个人却不开心,说我不应该买另一张彩票的。科学其实就是这样,在科学中本来就是要买很多很多彩票的。
编辑推荐
《生命之光:“展望事业,探讨人生”讲演录(第2辑)》是根据吴伸义、张先恩、李兆平、许智宏、黄秉乾、郁彬、廖晓伶、李家洋、舒德干、施扬、饶毅等十一位有着执著追求的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整理而成。这些讲演的主讲人,或是国内的学术大师,或是国外的知名学者,或是跨国的商界名流。在他们的讲演中,或驰骋学术,或激荡时事,或张扬青春,用独特的视野和感悟为大家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