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彭华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彭华民 编 页数:3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知识体系结构合理,逻辑层次清晰,理论观点联系本土实务,非常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第一章导论是引导章,帮助同学们认识人类行为、人类需要、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第二章讨论了精神分析理论、心理与家庭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社会结构环境和文化环境,这两章内容体例是本书的特色,也是同类教材中没有的内容。第五章到第十二章分析了人从胎儿开始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每章设计为八个部分:教学目的、主要内容、案例分析、社会工作主要议题、本章小结、本章思考题、推荐阅读文献、网站资源等,便于教学和提升自学能力。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社会丁作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从事社会T作管理与实务有关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人类行为一、人类行为的涵义与过程二、人类行为的类型三、人类行为的特征四、人生成长的阶段第二节 人类需要一、人类需要的涵义二、人类需要的类型三、人类需要的特征四、人类需要的评估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二、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人与环境互动:生物角色和社会角色四、人与环境互动: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五、人与环境互动: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一、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意义二、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意义三、对中国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的意义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理论视角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二、阿德勒与荣格的后期精神分析理论第二节 心理与家庭发展阶段理论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杜瓦尔等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 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五节 学习理论一、华生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六节 人本主义理论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第七节 符号互动理论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三、戈夫曼的拟剧论第三章 社会结构环境第一节 个人成长中的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二、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功能三、家庭生命周期第二节 个人成长中的群体与组织……第四章 文化环境第五章 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第六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七章 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八章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九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章 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一章 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二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4.儿童阶段(生理年龄约在7~12岁)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大脑结构得到迅速发展,12岁时儿童的脑重为1400克,达到成人的水平。7岁儿童平均睡眠时间11小时,10岁平均为10小时,12岁儿童平均为9~10个小时。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进一步增强。抑制机能的发展表现为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的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且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比较稳定。儿童认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颜色视觉、视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运动觉(手的关节肌肉感觉,表现为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的增强)都有了很大提高。儿童的记忆力迅速发展。如果懂得大脑记忆的规律,掌握记忆的科学方法,儿童记忆之门就会打开。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也会日益增多,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儿童阶段是思维发展的重大过渡或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儿童自我的发展进入“客观化时期”,就是对自我的评价趋于客观。社会自我已经形成,儿童获得各种社会角色。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使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儿童的自尊明显增强,表现出羞愧、自豪等情感。儿童的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倾向、控制消极情绪(愤怒、恐惧、沮丧等)的能力增强。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认可的各种技能,与他人比较,如果他们感到自己很差,就会退缩到家庭寻求保护。如果父母的爱和支持能够滋养儿童,儿童就可以重新获得自我价值感。儿童社交的主要内容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儿童逐渐能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
编辑推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