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申惠鹏 页数:222
内容概要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护理(第2版)》为教育部规划教材修订版,参照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技能鉴定规范,结合本课程近几年的实际教学情况,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编写而成。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护理(第2版)》共七章,内容包括:绪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护理诊断、药物施护、针灸与推拿疗法及护理、饮食疗法的护理、情志护理和常见病证护理。附录有常用药膳经验方、方剂索引。 新版教材从临床实际出发,内容更加简单明了,并增加相关图表以提高教学效果。新版教材将中医病案以“小贴士”的形式列出,增加趣味性,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护理(第2版)》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护理类各专业学生使用。
书籍目录
绪论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三、中医护理的地位及作用四、中医护理学习方法五、中医护理实践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二、五行学说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一、精二、气三、血四、津液五、神第三节 经络学说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三、十二经脉第四节 脏象学说一、五脏二、六腑三、奇恒之腑四、脏腑之间的关系第五节 病因病机学说一、外感病因二、内伤病因三、病理产物性病因四、其他病因第二章 中医护理诊断第一节 诊法一、望诊二、闻诊三、问诊四、切诊第二节 辨证一、八纲辨证二、脏腑辨证第三节 中医护理原则一、预防为主二、施护求本三、标本缓急四、扶正祛邪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三章 药物施护第一节 中药与方剂一、中药药性二、方剂组成原则三、中药方剂剂型四、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五、中药煎服方法第二节 中药内服法的护理一、解表类中药护理二、清热类中药护理三、泻下类中药护理四、祛湿类中药护理五、温里类中药护理六、理气类中药护理七、消导类中药护理八、止血类中药护理九、活血化瘀类中药护理十、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护理十一、平肝息风类中药护理十二、开窍类中药护理十三、安神类中药护理十四、补益类中药护理十五、收涩类中药护理十六、驱虫类中药护理十七、常见中药中毒与护理第三节 中药外治法的护理一、膏药外用方法及护理二、药物熏蒸疗法及护理三、药物熨敷疗法及护理四、药物洗浴疗法及护理五、吹药疗法及护理六、掺药疗法及护理七、药物灌肠疗法及护理八、药物离子导入法及护理九、药物超声雾化法及护理第四章 针灸与推拿疗法及护理第一节 腧穴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作用三、腧穴的定位方法四、常用腧穴第二节 针灸疗法一、毫针刺法二、灸法三、拔罐法第三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一、哮喘二、高热三、胃脘痛四、呕吐五、心悸六、泄泻七、晕厥八、眩晕九、头痛十、面瘫十一、痹证十二、中风后遗症十三、遗尿十四、牙痛第四节 常用推拿疗法的护理一、推拿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二、常用推拿手法第五章 饮食疗法的护理第一节 饮食疗法的概述一、食物的性味二、常见食物分类三、饮食疗法的护理原则四、食疗方法种类五、食疗适应证的应用护理第二节 药膳饮食与护理一、解表类药膳疗法与护理二、润下类药膳疗法与护理三、清热类药膳疗法与护理四、祛暑类药膳疗法与护理五、温里类药膳疗法与护理六、补益类药膳疗法与护理七、安神类药膳疗法与护理八、理气类药膳疗法与护理九、消导类药膳疗法与护理十、化痰止咳平喘类药膳疗法与护理十一、固涩类药膳疗法与护理第六章 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原则二、情志护理方法第七章 常见病证护理第一节 内科病证护理一、外感病证二、肺系病证三、脾胃病证四、肾系病证五、心系病证六、肝胆病证七、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 外科病证护理一、疮疡病证二、乳房病证三、皮肤病证四、肛肠病证第三节 妇科病证护理一、月经病二、带下病三、妊娠病四、产后病五、妇科杂病第四节 儿科病证护理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护理一、眼科病证二、耳科病证三、鼻科病证四、咽喉病证五、口齿科病证附一 常用药膳经验方附二 方剂索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望色 望色,是指观察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皮肤的颜色变化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皮肤的光泽,即皮肤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由于面部气血充盛,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所以主要是观察面部的色泽变化。 常色,指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我国人肤色微黄透红,荣润光泽,为精气内含、容光外发的表现。病色是因疾病而出现的异常色泽。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青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面色苍白带青,多为寒邪外袭,或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常见于惊风或惊风先兆。 2.赤色 主热证。热则血行加速,脉络充盈,故肤色发红。满面通红,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两颧潮红娇嫩,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3.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色为脾虚化源不足,或水湿内蕴而成。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为脾虚湿阻;身目俱黄为黄疸,黄色鲜明如橘色,为湿热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阴黄。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白为气血不荣所致。面色胱白而虚浮,多为阳虚;面色淡白而消瘦,为营血亏虚;若急性病突见面色苍白,常属阳气暴脱。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