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钱耀鹏 编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考古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基本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考古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全书图文并茂,收录90余幅插图,便于学习和理解。《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考古学概论》适用于高校考古学、博物馆学及历史学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者值得参考的专门性著作。
作者简介
钱耀鹏,陕西大荔县人,1962年生,汉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1988年先后于西北大学获得历史学(考古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考古学)博士学位。1988年迄今,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学教学及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出版《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合作出版《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等专著,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等期刊发表《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等60余篇学术论文。《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曾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甘肃临潭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获评“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二、考古学的定义 三、考古学研究的时空范围 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第二节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一、考古遗存的基本概念 二、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 三、考古遗存的认知特点 四、考古遗存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节 考古学的性质与地位 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 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三、考古学学科性质与地位 第四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 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 三、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章 考古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与形成阶段(约1450-1867年) 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约1450-1840年) 二、相关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约1840-1867年) 第二节 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约1867-1960年) 一、分类与编年研究(约1867-1918年) 二、文化区域与谱系研究(约1918-1960年) 第三节 思辨与阐释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一、 “新考古学”及其影响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 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 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 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金石学阶段 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 三、超前式发展阶段 四、成熟与转型阶段 第三章 考古资料的获取 第一节 考古遗存的形成 一、考古遗存的类别 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 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 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 一、考古调查类别 二、考古调查方法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 四、调查资料的记录 第三节 田野考古发掘 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 二、发掘过程控制 三、遗物收集与记录 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 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 一、整理的目标与要求 二、遗物的整理 三、遗迹的整理 四、考古资料的发布 第四章 考古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 考古年代学分析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 第二节 人工遗存分析 一、遗物的制作与使用 二、遗迹的营建与使用 三、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 四、遗物与遗迹的组合关系 第三节 自然遗存分析 一、人类遗骸分析 二、动物遗存分析 三、植物遗存分析 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 第四节 考古学文化分析 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 二、考古学文化的结构与特点 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 考古资料的阐释 第一节 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 一、自然环境与环境考古 二、古代环境的重建 三、环境资源利用 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技术经济与生存方式 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 二、自然经济方式 三、生产经济方式 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 第三节 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 一、聚落与聚落考古学 二、聚落的布局形式 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 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第四节 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 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 二、认知考古学探索 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 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 第六章 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 一、考古遗产与历史研究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三、史前文化与历史研究 第二节 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 一、考古遗产的保护 二、考古遗产的社会意义 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符号的象征意义:象征符号是探索早期人类思想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无疑,要理解象征符号的全部含义,可能是不太现实的,而且还必须首先确定象征符号是如何使用的。伦福儒和巴恩提出,在尚未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暂可将“含义”理解为“符号之间的联系”,并概括出了认知考古学中符号使用的六种方式:其一,认知最基本的一步就是通过划定和界定一个人和一个社区的领地来确定地域,为此经常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标示和纪念物;其二,基本的认知研究就是了解测量符号,如时间、长度和重量单位有助于人们搞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三,符号有助于人们面对未来,如规划可以通过设计更加明确未来的目标;其四,符号可以用来管理和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货币就是极好的例证,还有军衔徽章等;其五,符号用来代表并试图管理人类与其他领域,如超自然界或抽象事物的关系,把考古引向对宗教和迷信的研究;其六,符号可以通过图像如雕刻、绘画等艺术品来描述世界。在象征符号中,具有艺术特征的视觉符号的出现,是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艺术品距今约5万年,尽管这种象征行为只是在2万年前才获得迅速发展,且不具普遍性,但视觉符号的出现也常被视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过渡特征。还有学者认为,语言、绘画和视觉符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以线条、标记和色彩为代表的艺术形象的起源以及这种认知能力,还需要从选择压力和社会功能方面加以解释。无论如何,早期艺术品的出现都反映了人类已经具备将现实世界的认识转化为抽象表现的思维能力,并开始通过抽象思维的概念构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图5-16)。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出现的埋葬行为,也被视为人类认知能力和象征行为显著发展的结果,说明人类已经形成了有关死亡等方面的意识。从人类心理学角度来看,死亡概念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飞跃,而墓葬则是古代人类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逆性却试图加以改变的愿望。
编辑推荐
《考古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