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庭槐 著 页数:379
内容概要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在第1版《生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借鉴了美、英、加、澳等国最新生理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色,力求有所创新。本教材共分为十三章,按系统分述,力求图文并茂。在内容上,《生理学(第2版)》加强了本学科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注重让学生了解从实验推导结论的科学思维形成过程,适度地引入前沿知识,反映最新进展。如补充了生理学发展的简史和展望、细胞的信号转导、膜的被动电学特征、高血压前期概念(JNC7)及2007年欧洲血压新的分类标准(ESH/ES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中内向整流钾通道、血管中膜和外膜的分泌功能、血糖指数、肝脏生理、神经元的再生与增殖等新的内容。《生理学(第2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如补充了咳嗽与喷嚏反射、出汗和饮水后尿量的变化等现象的生理机制。《生理学(第2版)》还纠正了以往一些教材中的疏漏之处,如心肌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心血管中枢所在部位等。每章正文后附有启迪思维的复习思考题和适合学生双语学习的英文小结,参考文献和导航网站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全书末设有汉英名词索引。 《生理学(第2版)》适用于医学临床、基础、检验、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或长学制学生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第二节 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适应性四、生殖第四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一、内环境和稳态二、生物节律第五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一、自身调节二、体液调节三、神经调节第六节 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一、反馈控制系统二、前馈控制系统第七节 生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一、生理学发展的回顾二、生理学展望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一、信号转导概述二、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三、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四、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及对生物电信号的影响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二、骨骼叫肌收缩的形式和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功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 血细胞一、造血过程二、红细胞三、白细胞四、血小板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二、m液凝固与抗凝系统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第四节 血型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三、输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三、心电图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二、心脏的泵血机制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五、心音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二、血流动力学,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六、组织液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组织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第五节 特殊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 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一、呼吸道二、肺泡第二节 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三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肺换气三、组织换气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节律的起源与控制三、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四、特殊条件下的呼吸生理五、异常呼吸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消化活动概述一、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三、消化管的分泌功能四、消化管的内分泌功能五、影响消化活动的因素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咀嚼和吞咽二、唾液的分泌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的运动二、胃腺的分泌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二、小肠内消化液的分泌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一、大肠的运动与排便二、大肠液的分泌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二、小肠内主要物质的吸收第七节 肝脏生理第七章 能量代谢第一节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一、能量的来源二、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三、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第二节 能量代谢的测定一、直接测热法二、间接测热法第三节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一、体表面积二、肌肉活动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四、精神活动五、环境温度六、其他因素第四节 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二、测定BMR的临床意义第八章 体温第一节 正常体温一、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二、体温测定三、体温的正常变动四、皮肤温度第二节 体热平衡一、产热二、散热第三节 体温调节一、温度感受器二、体温调节中枢与调定点学说三、体温调节反应四、体温调节异常……第九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第十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第十三章 生殖汉英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2.阴道润滑 在性兴奋之后,性紧张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生理反应进一步持续和加剧。呼吸加深、加快,阴道壁充血更加显著,由血管滤出一种稀薄的黏性液体,该液体可由阴道流至外阴部,润滑阴道和外阴,有利于性交的进行。另外,阴道的外1/3发生显著的血管充血,充血作用的结果可造成阴道口的缩窄或围绕阴茎的阴道外部的一种所谓“紧握”效应。3.阴蒂勃起与男性的阴茎相似.阴蒂的勃起组织也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副交感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血管活性肠肽和NO。性兴奋时,阴蒂充血、膨胀、勃起,敏感性增高,使女性获得性快感并达到性高潮。 4.性高潮 性高潮是性反应历程中最关键最短暂的阶段。身体紧张达到最高顶点,只持续几秒钟,在这几秒钟内会通过强烈的肌肉痉挛得到性释放,这种痉挛带来波浪式的快适感。性高潮的获得不仅产生快适感,而且有利于受精,因为这种肌肉节奏性的收缩促进了精子运行。女性性高潮特征是快感由阴蒂开始,向整个下腹部放射,以子宫、高潮平台和肛门括约肌的同时节律性收缩为特征,也即所谓“骨盆反应”。但是,性高潮并非局限于所谓的“骨盆反应”,而是一个全身性反应,有时可伴随瞬时的眩晕,失去对周围环境的知觉。性高潮过后,身体和情绪均逐渐恢复平静。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获得性高潮之后并不存在不应期,女性具有多次性高潮的潜在能力,即在稳定期后,尚可以发生多次的性高潮。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