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吴子座、等 页数:33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中的《近代史编》第二版的上卷,即全套教材中的第三卷。本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到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展现了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通过纵横两个方面展示了世界从相互隔绝、分散逐步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并勾勒出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风貌。此次修订既保持了初版的基本体系,又吸取了我国世界史学界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并弥补了初版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使之更趋完善。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可供普通高等院校师生、专业工作者和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六卷本《世界史》是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八五”期间国家重点书,初版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世纪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三、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四、商业革命第二节 文艺复兴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第三节 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四、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五、英国的宗教改革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五、尼德兰革命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一、革命前的英国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七、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四、波兰、瑞典和丹麦五、西欧的启蒙运动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一、明末清初的中国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三、莫卧儿帝国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一、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776-1849)第一节 美国革命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三、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的开始·宣布独立四、艰苦的战争·光辉的胜利五、杰斐逊与民主改革六、谢斯起义·《联邦宪法》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一、旧制度的危机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五、雅各宾派专政六、热月党与督政府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一、雾月政变二、从执政府到帝国三、帝国的盛衰四、帝国的覆灭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二、拉丁关洲民族独立运动三、1848年欧洲革命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农业方面,15、16世纪生产稳步增长。三圃制广泛推行,随着向边远地区移民垦荒,耕地面积扩大。城市的发展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不断增长,刺激了俄国的农业生产。当时贵族地主的土地大部分已租佃给个体农民耕种,农民的生产物除了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缴纳给主人以外,勉强自给,所剩有限,他们同市场的联系十分薄弱。为了保证获得成批的商品粮和大麻、亚麻一类的经济作物,贵族地主不断扩大自营地,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耕地收回,于是在俄国出现了“夺地”现象。结果俄国中部地区农民的耕地16世纪末比16世纪中期减少了一倍到一倍半,在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两地,每个农户平均占有的耕地由4~5俄亩减少到1~1.5俄亩。随之而来的是扩大劳役地租,从15世纪末开始,政府用立法手段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1497年的法典规定农民只准在每年的一定时间里,即犹利节(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离开主人,在以后的法典中再次重申,并规定了更多的限制条件,从而保证了贵族地主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当西欧国家,如英国和尼德兰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俄国却加强了对农民的奴役,从此农奴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俄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国内市场联系比较薄弱,资本主义尚未萌芽的条件下形成的,16世纪初仍然不稳固。在实现领土统一的过程中,原来各公国的王公贵族虽然被莫斯科大公打败,表示臣服,然而实际上还享有许多特权,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贵族委员会”把持了政权,大公要受委员会的牵制,不征得它的同意,既不能颁布法令,也不能处理重大的司法纠纷和外交事务。伊凡三世虽然采取过一些强化中央权力的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削弱大贵族的分立势力。瓦西里三世死后,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年仅三岁,由母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摄政。她镇压了两个皇叔的叛乱,将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538年摄政王突然死去,“大贵族委员会”发动政变,政权经过几次转手,以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被废除,封建割据局面重新出现。1547年1月已经成年的伊凡四世亲政,改称沙皇,迎娶罗曼诺夫家族的阿娜斯塔西娅为妻。就在这一年,莫斯科和全国各地发生人民起义,先后被沙皇镇压了下去。各地相继发生的起义,表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要求政府采取坚决措施维护国内秩序。1549年年初,伊凡四世召集“重臣会议”,会上一致认为必须实行改革,以肃清封建割据的流毒。接着伊凡四世又召开有大小贵族、高级教士、高级官员和商人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在会上发表改革宣言,提出社会和政治改革纲领,并且宣布编纂新法典。新法典于1550年颁布,规定将司法审判权和行政治理权进一步集于中央。
编辑推荐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