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 编 页数:347
前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为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教育部社科司设立了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项目,并委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会长牵头开展此项研究。本项目列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本课题研究,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力求反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建设特性;既要阐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又要提出其前瞻性思路,以及可供行动的对策措施。 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建设”这个主题,沿着为什么建设学习型社会、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和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逻辑与技术路线展开。其中,为什么建设,是回答建设的缘由;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是回答建设的理论基础;而怎样建设,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主要价值之所在。 本研究是一项国家宏观层面上重大的社会建设应用性研究课题。课题的性质、定位和复杂程度决定了本研究必须坚持多种方法相结合原则,实施复合型的“立体式”研究。整个研究坚持“五个相结合”原则,即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原则、专题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原则、中国特色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的研究原则、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课题研究和推进建设相结合原则,力求做到结论科学、论据充分,思路具有前瞻性,分析具有针对性,对策具有实用性。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会长主持的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共2册)。该课题立足于宏观层面,是针对重大社会建设的应用性研究,旨在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反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建设策略为原则,既阐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又提出前瞻性思路和可行性对策。中央和有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了该课题研究。 本册内容由课题总报告和案例组成。总报告共10章,分别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背景、理论基础、国际经验、现实基础、战略构思及若干对策;案例则以呈现各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主,并适当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本书读者以关注和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各级、各领域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和实践工作者为主,也可供热心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其他读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的兴起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际背景 第三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的含义、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基础和动力 第三节 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基本标志和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参照系 第一节 国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理念 第二节 国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国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举措 第四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历程 第二节 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和不足 第五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构思 第一节 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二节 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重点和特色 第三节 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战略和空间布局 第六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对策(1)——高度重视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 第一节 营造终身学习文化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营造终身学习文化的主要策略 第三节 营造终身学习文化的主要举措 第七章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对策(2)——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一节 形成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社会共识 第二节 协调发展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各类教育 第三节 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第二部分 案例附件 课题级成员名单
章节摘录
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之处在于工业化进程与信息化进程的同步叠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发展较完善的经济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从经济总量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1996年,美国GODP达到7万亿美元。日本、5.1万亿美元,我国仅有0.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还不到日本的七分之一。若按人均GDP计算,我国只能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49位。③这其中,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低是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分别于几十年前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先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我国到20世纪末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体系从总体看仍存在规模不足、结构欠佳、体制不顺、装备陈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化程度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以1998年为例,有2.6亿人口的美国,工业总产值22562.5亿美元;有1.26亿人口的日本,工业总产值19241.4亿美元;我国12.48亿人口,工业总产值却只有4728.26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④所以,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我国的工业生产就必须在机制转换、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接轨诸方面狠下工夫,争取尽早实现工业化。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信息化的浪潮,我国经济又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否则,我国与发达国家业已缩小的差距会被再次拉大。所以,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我国又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努力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我国还强调后发优势,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社会各行各业的现代化:要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各类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在全社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l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使社会管理、生产经营、商业贸易、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