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潘懋元|主编:王冀生 页数:413 字数:390000
内容概要
厦门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在学子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也是陈嘉庚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侨办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厦门大学就开始了南方之强的求索之旅。本书追溯了厦门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展现了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叙述了厦门大学名家大师教书:育人、研究的故事;对厦门大学的校名、校训、校歌、校徽、钟声等文化符号进行了解读,井展示了厦门,大学独特的环境文化和“侨台特海”的定位;总结了厦门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提出应以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建设厦门大学。
书籍目录
引子 凤凰树下的学子情怀
第一章 南方之强的求索之旅
第一节 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的奠基
——陈嘉庚创办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侨办大学
一、志怀祖国兴办教育·厦大校舍开工选在“国耻日”
二、至善至美的厦大校址
第二节 制度文化的初步建立
——林文庆精心建设一所富有民族特色的私立大学
一、不断完善硬件
二、广求贤才,充实师资
三、组成多科性的教学结构
四、积极提倡科学研究
五、创办同学研究院
第三节 实现南方之强
——萨本栋坚持办好一所屹立东南敌后的大学
一、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二、艰难办学
……
第三章 难以忘怀的名家大师
第四章 文化符号与环境文化
第五章 “侨台特海”:定位鲜明的厦门大学
第六章 厦门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
结语 以文化自觉意识建设厦大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890年,17岁的陈嘉庚遵照父亲的意愿,到英属新加坡学习经商。19世纪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加坡的经济也因此得到发展。这个环境与陈嘉庚的故乡有很大的区别,他在经商的空闲时间里努力学习,并且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于是更加痛感中国社会的落后。华侨在海外受到的殖民主义奴役压迫,也使他的爱国情结更加强烈,盼望祖国能够强盛起来。 1893年,20岁的陈嘉庚第一次返回故乡,从南洋回集美完婚。这年冬天,他出资2000元,为家乡办了一所“惕斋学塾”,取名“惕斋”,就是提醒国人警惕外国殖民者的侵略。那是个国家主权丧失的年代,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被俄国强占,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胶州湾和山东铁路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面对国土的满目疮痍,中国的仁人志士,或倡导实业,或主张教育,苦苦地寻找着救国的道路。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年轻的陈嘉庚立下了坚定的信念:“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09年,陈嘉庚认识了孙中山先生,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即“剪去发辫,与满清脱离关系”。他决心跟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这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他复兴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形成的开始。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金秋时节,陈嘉庚满怀胜利的喜悦,再次踏上回乡之路。“久客南洋,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陈嘉庚写道:“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纵未能立见成效,然保我国粹,扬我精神,以我四万万民族,亦或有重光之一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