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傅建明//李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教育学基础》内容简介:“实践导向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整合,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基础》是其中的一本,由10章组成:前4章讨论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应该做什么等问题;第5、6、7章讨论教育发生的场所、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等问题;后3章讨论知识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品德教育的原理与技术。
《教育学基础》以实践运用为指引,案例分析为技术,突出基础性与操作性;体例上强调文本的学材性,设计边白、资料夹、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表述上突出可读性,文字通俗、案例丰富、图文并茂。《教育学基础》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  一、教育万能论  二、教育独立论  三、人力资本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  一、全球化与教育  二、知识经济与教育  三、信息社会与教育  四、多元文化与教育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  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内涵  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  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及其结构和意义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制定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  二、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五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  一、学校的概念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三、学校的出现  第二节  学校的发展  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  二、学制  第三节  学校的变革  一、学校阶段的变革  二、学校类型的变革第六章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历史演进  一、教师职业的萌芽  二、独立职能教师的产生  三、专门化教师的产生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  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三、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  三、教师的专业情意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与方法  一、教师专业发展取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第五节  教师的专业地位  一、教师专业地位的现状  二、教师专业地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措施第七章  学生及其成长  第一节  学生与学生发展观  一、学生概述  二、学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生群体的类别及作用  一、学生群体概述  二、学生群体的作用  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及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第四节  师生关系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第八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一、课程概念的多维理解  二、课程理论的类型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情境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的课程改革  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国外的课程改革第九章  教学理论与模式  第一节  教学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的词源含义  二、教学含义的当代发展  第二节  教学理论的流派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第三节  教学模式  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  三、社会型教学模式  四、个人型教学模式第十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的意义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与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二、德育的方法  第四节  当代德育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集体教育模式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