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左玉辉,孙平,华新,等 编  页数:446  

前言

  自从1992年《21世纪议程》中提出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以来,种种迹象表明,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在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中,环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本或一套适宜的环境通识课程教材因此显得必不可少。《人与环境》一书试图满足这一需求。本书脱胎于《环境学》(第二版,左玉辉,2010),根据通识教育的特点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  与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相比,环境类通识课程面向广大非环境专业的高校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要求较弱,而更多地偏重于介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实,包括各类环境要素的特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产生的环境效应、人类为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所采取的行动等。但尽管如此,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内核仍然十分重要,否则课程就会很容易沦为宽泛的知识大杂烩,无法帮助学生培养对环境问题的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  《人与环境》是一本暗含完善理论体系的通识课程教材,其理论来源于环境学;而环境学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已有十多年之久。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环境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自1990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着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建设,期望出版一本系统阐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教科书,并将之定名为《环境学》。

内容概要

  《人与环境》是为满足广大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需要而编写的教材。《人与环境》作者长期致力于环境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领衔建设环境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与环境》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第二版)。针对通识教育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第一章介绍环境科学基础概念,第二章到第八章重点介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介绍环境多样观、环境和谐观、环境规则观和五律观,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论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控问题。  《人与环境》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科学学科定位——五律观一、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二、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四、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五、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第二节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一、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二、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第二章 人与水第一节水资源一、地球上的水二、水资源第二节 水灾害一、洪水灾害二、干旱灾害第三节 水污染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二、水污染源三、水污染的特征第四节 水环境质量标准一、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五节 水污染控制一、水污染的源头控制二、污水的人工处理三、尾水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第三章 人与大气第一节 大气概述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分层三、大气边界层第二节 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三、大气污染的危害第三节 空气质量一、空气质量基准二、空气质量标准三、空气质量指数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一、清洁能源二、绿色交通三、末端治理四、环境自净第四章 人与土壤第一节 土壤概述一、土壤的组成二、土壤的结构三、土壤的形成四、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第二节 土壤环境一、土壤环境的物理学性质二、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三、土壤酸度和土壤缓冲性四、土壤氧化还原性五、土壤环境中的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第三节 土壤污染一、土壤污染概述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土壤的自净第四节 应对土壤污染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土壤污染防治第五章 人与生物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一、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二、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环境污染中的生物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分布二、分子水平上的危害三、细胞水平上的危害四、组织器官水平上的危害五、个体水平上的危害六、种群水平上的危害七、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危害第三节 生物安全一、再看生物多样性二、生物入侵三、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问题第四节 环境生物技术一、生物技术的优点二、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三、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四、环境监测生物技术第六章 人与固体废物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二、固体废物的来源三、固体废物的分类四、固体废物排放量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一、固体废物污染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三、固体废物管理第三节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一、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二、固体废物的处理三、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第四节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三、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第七章 人与物理环境第一节 噪声一、噪声概述二、噪声的来源三、噪声的危害四、噪声控制第二节 电磁污染一、电磁污染的来源二、电磁辐射的危害三、电磁污染的控制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一、放射性污染来源二、危害和影响三、放射性污染的分类四、放射性污染的控制第四节 光污染一、光污染的来源二、光污染的危害三、光污染的控制第五节 热污染一、热污染类型二、热污染的危害三、热污染控制第八章 人与全球变化第一节 全球变化概述一、全球变化的概念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三、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四、全球变化研究第二节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二、气候变化的驱动要素三、气候变化的回顾和预测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第九章 环境多样观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一、物质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第十章 环境和谐观第十一章 环境规则观第十二章 五律观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环境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环境第十五章 中国资源环境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自然规律与自然科学  自然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联系。通过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实验、研究等)而形成的关于自然事物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人类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及其规律性,其任务就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不断探索新现象,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揭示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奥秘。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结构千差万别,运动形式千变万化,因此,其现象、规律、概念、理论等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根据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本质差别,将传统的自然科学划分为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天文学五大门类,分别对应于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天文五类自然现象、自然规律。  1.物理规律与物理学  物理规律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分析物理问题所应遵循的准则。人们不断研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建立和发展了物理科学,即物理学(physics)。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即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实践验证,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各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形成物理学理论。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学定律,它们如同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一样不能被证明,只能通过反复的实验来检验,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与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