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红霞 编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但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当然,影响我国科学发展进程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也与长期受农业社会生产力制约,人们不重视科学技术有关。在古代中国人眼中,科学技术是雕虫小技,因而从事科学技术类工作的“工匠”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先进思想,但近期的调查资料表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至今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所有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了一点,科学文化在我国的传播还任重道远。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和新文化的创造工具,尤其是基础科学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播和弘扬科学文化的重任。 与国际相比,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科学教育水平大致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水平。今天,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都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次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而我们那时正在进行“灵魂深处的文化大革命”,在给予封建的传统文化成分以极大的摧毁的同时,也断送了先进文化产生的机会。当时对高等科技教育的态度是“理工科大学还是要办的”,基础科学教育则处于瘫痪状态。70年代末、80年代初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当时主要的精力不得不放在解决温饱问题的经济建设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发展高等理科教育上,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科技精英人才。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全面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教育目标从单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中心向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领域拓展;从面向精英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范围拓展。其中显著的标志可以说是美国1985年启动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2061”科学教育计划,以及英国几乎在同时颁布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统一的科学教育大纲。这些文献提出了一个共同的21世纪科学教育目标的新理念: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为一体的“科学素养”。
内容概要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第2版)》以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为视野,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为根据,以“自然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及师资条件为基础,在全面论述科学课程与教学诸多经典主题的同时,充分注意我国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力争做到国际发展与国内需求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学术性与可操作性统一;内容全面,富有挑战,鼓励读者进行参与式阅读;版面新颖,采用专题栏目的形式,既突出了教材的主题和思想,又方便了读者。第二版在吸收国内外儿童科学学习与评价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补充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第2版)》可作高等院校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的课程教材,也可供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师培训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科学教育的目标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第二节 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目标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历史回顾第一节 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诞生第二节 20世纪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第三节 探寻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定位第三章 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第一节 皮亚杰理论与儿童科学学习第二节 维果茨基理论与儿童科学学习第三节 儿童科学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的研究第四章 观察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第一节 科学观察追求真实第二节 测量和实验是特殊的科学观察第三节 科学观察的形式与特点第四节 观察教学的过程第五节 观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 科学课程与教材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特点第二节 科学课程编制模型与教材结构第三节 科学教学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第四节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地位第六章 科学教学模式第一节 《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要求第二节 科学教学的基本要素第三节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节 科学教学的基本技巧第七章 科学教学过程第一节 确定教学目标重点第二节 编写教案第三节 选择活动材料第四节 探究教学的过程第八章 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第一节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第二节 科学课程与技术课程第三节 科学与宗教、迷信及其他第四节 跨学科综合课第九章 科学教育评价第一节 成功学习的标志第二节 小学科学教育评价的目标和类型第三节 过程性评价的技术第四节 建立科学教学评价标准第五节 对评价结果的解释第十章 科学教师第一节 科学教师的素养第二节 科学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节 科学教师与科学教学第四节 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十一章 科学教学的媒体和设备第一节 戴尔的经验之塔第二节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科学教学第三节 选择科学教学设备的原则第四节 科学活动中的安全教育第五节 科学实验室的建设第十二章 课外科技活动的设计与管理第一节 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第二节 课外科技活动设计的原则第三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第四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第五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特殊评价形式第六节 课外科技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下面对我国的本土化目标做进一步说明。 1.认知方面的目标 (1)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理论,知晓普通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原理,注意正确运用、准确表达科学术语,分清科学哲学流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意义。相信任何问题都有科学的解决办法或通向科学办法的途径;分清迷信与科学之间的差异;分清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异;能够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和抉择。 (2)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说话、办事能够以事实为根据,尽量避免个人偏见与感情用事,防止个人意愿干扰客观观察。在讨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能够做到前后概念一致。当说不清楚的时候,不使用诡辩术。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承认不懂。不要将矛盾留给学生,自己要主动承担责任。 (3)处理好规则意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通过科学概念、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增强规则意识。规则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学管理的基础。与科学工具主义泛滥的美国社会迫切需要人本主义加以平衡不同,我国目前更缺少的是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 当然,这里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忽视以人为本的传统教学法。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态度常常不是与学生共享学习成果、分担学习责任,而似乎是想方设法把学生难倒。另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忽视科学的规则意识,如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纠正,任其自主发展,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孩子们心中的童话世界”。其实,以理服人的批评并不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反而会帮助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不过,对孩子们进行批评时要注意师生平等,要通过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