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理财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奥秘、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其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没有真正强大的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党中央在新时期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前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长期以来,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对当代中国乡镇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对乡镇制度的历史变迁、现状、实际运作方式进行论述。第二篇对当前乡镇体制改革的几种实践模式进行论述,并进行比较研究,对乡镇改革的动力、路径、约束和发展趋向进行理论分析。第三篇对现代乡镇治理制度重建和相关的制度创新进行研究。第四篇汇集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对乡镇制度的实际运作进行调查研究。本书是近年来研究中国乡镇制度颇有见地和新意的力作,可以用于政治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也可以作为政治学学术研究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理财,男,1970年生,安徽潜山县人,政治学博士。现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人员,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兼任安徽省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发展、基层政府体制改革和乡村治理研究,主要承担“政治社会学”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1998年至2008年间,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5项,参与教育部、财政部、中宣部和文化部等部委重大项目8项。最近5年内在《社会学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天津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本。本人撰写的多篇咨询报告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采纳。
书籍目录
导论 一、研究综述 二、内容与方法第一篇 乡镇制度 第1章 乡镇组织:历史勺变迁 一、传统中国的“乡冶”:整合与汲取 二、百年乡镇政权:变与不变 三、乡镇政府转型:契机与挑战 第2章 乡镇制度:文本与现实 一、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组织 二、乡镇政府 三、乡镇人大 四、乡镇党委 五、简短结论 第3章 乡镇领导人:理性行动者 一、基本假设 二、县乡财政体制 三、目标考核机制 四、县乡人事制度 五、余论 第4章 科层化治理:乡村治理的一个误区 一、科层化治理不适宜于乡村社会 二、科层化治理历史得失 三、乡镇改革要防止科层化治理第二篇 乡镇改革 第5章 机构精简式改革 一、机构改革 二、乡镇撤并 第6章 权力重组式改革 一、任职交叉 二、选举创新 第7章 关系重构式改革 一、站所转制 二、委托扩权 三、财政统管 第8章 比较研究 一、乡派式改革 二、政府、部门和市场. 三、效能优先 第9章 乡镇改革的动力、路径、约束及趋向 一、动力与路径 二、约束 三、发展趋向第三篇 乡镇重建第四篇 实地调查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以上三个研究视角也并不是全然分开的,特别是“民主”和“治理”的视角更有融合趋向,从而推动了这项研究的深入发展,创新之作迭出。然而,我们在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的乡镇政府改革实践中观察到,现实的改革路径更主要的是在财政压力的推动下,遵从“效能优先”的原则进行改革,这与一些学者积极主张的“官权退、民权进”的“民主优先”式改革思路大相径庭。由此,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这些研究者的改革思路是否反映了乡镇政府改革的现实路径呢?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是否存在脱节和背离现象?研究者如何摆脱既有的价值偏好或理论预设而更加注重从改革的实践层面推进实证研究?除了价值偏好和理论预设的一定影响,某些学者还将道德评判的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进到实际的研究中来。例如,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部分研究者以农民“代言人”身份,简单地将农村的“三乱”(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农民负担问题以及个别乡镇政府赢利化、黑恶化归咎于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在深层次上甚至将原本是体制性的问题和矛盾归结为单一层级的政府机构及其成员的道德问题。正是基于这种道德的判断,一些研究者彻底抛弃了国家政权“建设”的思路,主张撤销(或废除)乡镇政府,实行完全的“乡民自治”。然而,事实上,国家政权“建设”(statebuilding)并不与“民主”进步、乡村(民间)社会自身的发展相矛盾,关键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即在基层国家政权“建设”中如何扩展民意基础,健全民主参与合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政府的合法性,既满足国家在农村治理的需要,又满足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后记
本书是我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我研究乡镇问题的第一本著作,它将与我另外两部研究成果《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县乡关系:问题与调适》组成乡镇研究“三部曲”。这项研究得益于我在乡镇政府的工作经历,正是这一经历使我对乡镇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从1996年底调离乡镇政府,先后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至今已有十余载,现在回想起来,乡镇政府对于我而言既是那么亲切又是那么疏远。过去身在乡镇政府的时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自然;现在去研究它时,一切又是那么陌生且难以理解,不知是乡镇政府在变化还是自己在变化?抑或二者兼而有之?18年前,我从华中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后,怀抱为农村服务、造福桑梓的朴素想法到家乡一个偏远的山区乡工作。直到离开这个乡的时候,公路还只是通到这个乡的乡政府,联结乡政府到各村的都是崎岖的山路,到最远的一个村要翻越几个山头,距离乡政府四五十华里,每每下乡搞计划生育、上门征收税费都要留宿在村干部或农户家里。在这个乡,我从一个小职员到竞选成为乡人大副主席,整整工作了6个年头。那个时候,大家都住在乡政府大院里,仿佛一家人般地生活在一起,虽然也不乏争权夺利。那段时光,构成我人生历程的一部分,影响着我后来的研究工作。乡镇政府虽然是国家行政体系的末梢,但由于它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居间位置,无论是对于国家或是乡村社会而言,均具有它独特的价值。
编辑推荐
《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