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孙万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6出版) 作者:孙万邦 编 页数:477
前言
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要求,强调了教材要明确专科定位,适教适学,为临床服务。本教材编委会根据这个原则和各校在专科教学中的实践经验,确定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要适用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强调基础与临床结合,特别是病原生物的致病性与诊断和防治有机结合。免疫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知识飞速更新,内容浩瀚。病原生物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新的病原生物不断出现,如HIV、SARS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目前正引发全球感染与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说明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使其内容也在不断增加,限于教学课时的要求,我们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精选。鉴于各个学校教学学时不尽相同,在教学环节中贯彻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于病原生物的各论的内容,各校可根据情况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建议理论教学为60~90学时。本教材编写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各位编者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本教材编写委员会秘书罗军敏、贺莉芳两位老师做了大量联络和修校工作,魏培、张磊两位研究生为文字统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本教材是在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和错漏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概要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供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类专业使用)》共分44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1章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23章为医学微生物学,第三部分10章为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供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类专业使用)》主要介绍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方便学生掌握重点和复习,全书各章都列有目的要求和复习思考题,供学习参考。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供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类专业使用)》可供临床、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专科生使用,亦可供与医学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生物技术等四年制本科生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绪论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第二节 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篇 基础免疫学第一章 抗原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第四节 佐剂第二章 免疫球蛋白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免疫原性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第四节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第三章 补体系统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 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第一节 免疫器官第二节 免疫细胞第五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一节 人类MHC的基因结构第二节 HLA的遗传特点第三节 HLA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第六章 细胞因子与黏附分子第一节 细胞因子第二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第七章 免疫应答第一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抗原识别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四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八章 抗感染免疫第一节 抗细菌免疫第二节 抗病毒免疫第三节 抗真菌免疫第四节 抗寄生虫免疫第二篇 临床免疫学第九章 超敏反应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第十章 免疫学应用第一节 免疫检测第二节 免疫预防第三节 免疫治疗第十一章 临床免疫第一节 肿瘤免疫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医学微生物学绪论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第二节 微生物的发现与发展第三篇 细菌学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第一节 正常菌群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第十三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四章 细菌的生理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类型与现象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三节 遗传型变异发生的机制第四节 遗传与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第十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第二节 感染的发展第三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程序第四节 医院内感染及控制第十七章 消毒与灭菌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第四节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十八章 化脓性球菌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第二节 链球菌属第三节 肠球菌属第四节 奈瑟菌属第十九章 肠道细菌第一节 肠杆菌第二节 弧茵属第三节 空肠弯曲菌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第二十章 呼吸道细菌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第四节 嗜肺军团茵第二十一章 动物源性细菌第一节 炭疽杆茵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第三节 布鲁茵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茵第二十三章 其他细菌第一节 铜绿假单胞菌第二节 流感嗜血杆菌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第二十四章 螺旋体第一节 梅毒螺旋体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第二十五章其他原核微生物第一节 立克次体第二节 衣原体第三节 支原体第四节 放线菌第四篇 病毒学与真菌学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与干扰现象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四节 病毒的致病性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第六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 呼吸道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节 麻疹病毒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第四节 风疹病毒第五节 SARS冠状病毒第二十八章 肠道病毒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第三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 其他类型肝炎病毒第三十章 疱疹病毒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第二节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第四节 EB病毒第五节 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第三十一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节 登革病毒第三节 汉坦病毒第三十二章 反转录病毒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第一节 狂犬病毒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第三十四章 真菌第一节 真菌概述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第三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医学寄生虫学绪论第五篇 医学原虫学第三十五章 原虫概述第一节 原虫形态及生理第二节 原虫生活史类型第三十六章 叶足虫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第二节 其他阿米巴第三十七章 鞭毛虫第一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第二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第三十八章孢子虫第一节 疟原虫第二节 刚地弓形虫第六篇 医学蠕虫学第三十九章 吸虫第一节 吸虫概述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第三节 布氏姜片吸虫第四节 肝片形吸虫第五节 并殖吸虫第六节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第四十章 绦虫第一节 绦虫概述第二节 链状带绦虫第三节 肥胖带绦虫第四节 曼氏迭宫绦虫第五节 细粒棘球绦虫第四十一章 线虫第一节 线虫概述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第三节 钩虫第四节 旋毛形线虫第五节 丝虫第六节 其他线虫第七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第四十二章 节肢动物概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第四十三章 昆虫纲第一节 蚊第二节 蝇第三节 其他常见昆虫第四十四章 蛛形纲第一节 蜱第二节 蠕形螨第三节 疥螨附录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二)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常利用抗毒素治疗或紧急预防某些因外毒素而导致的疾病,如白喉、破伤风以及毒蛇咬伤等。抗毒素主要来源于动物的免疫血清,对人体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外毒素或类毒素,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动物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抗毒素的抗体,当机体再次接受含抗毒素的动物血清注射时,可能发生超敏反应,严重者可因过敏性休克死亡。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三)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Forssman首先发现这种抗原,他用豚鼠脏器细胞悬液免疫家兔后获得抗体,发现此抗体除能与豚鼠脏器细胞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外,还能与绵羊红细胞发生交叉凝集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性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当机体感染了该菌并产生相应抗体后,抗体可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反应,造成损伤,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肌炎。又如大肠埃希菌0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借助于对异嗜性抗原的检测。例如,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一些菌株之间具有共同抗原,因此,可利用变形杆菌与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反应观察是否能协助诊断斑疹伤寒。(四)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抗原称为同种异型抗原。例如,人类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免疫球蛋白等均有同种异型抗原的存在。常见的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血型抗原有40余种抗原系统,其中以ABO血型系统最为重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等有核细胞表面,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且与移植排斥及某些疾病相关。(五)自身抗原自身物质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能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1.修饰性自身抗原由于微生物感染、外伤、药物、电离辐射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暴露出新的抗原决定簇,成为“异己”物质,显示出免疫原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2.隐蔽性自身抗原隐蔽性自身抗原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组织成分,如脑组织、葡萄膜色素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在胚胎期没有与免疫系统接触,未建立先天性自身免疫耐受。因此,一旦由于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原因使这些物质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则会被机体视为异物,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如甲状腺球蛋白抗原释放,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即桥本氏甲状腺炎);眼葡萄膜色素蛋白抗原释放,可引起交感性眼炎;精子抗原释放可引起男性不育等。
编辑推荐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供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类专业使用)》:全国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