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概要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谭家健  页数:499  
Tag标签:无  

前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到现在已经进行四年了。1995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首先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得到高等学校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又相继出台了几项重要措施: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全国普通高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从此由试点逐步向全国高校推开。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就必须实现“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实现“三提高”应是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高的境界,也将把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我国和世界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以及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确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文教育薄弱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实践证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推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高等学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无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切中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弊,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而且也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及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无疑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2版)》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之一,是1997年出版的《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版)的增订。这次增订,保留了1997年版的基本内容框架和编排体例。第三编“中国哲学宗教”第一至六章改写扩写为八章。第一编中新增“历代俸禄”一章,第二编也有少量更动。全书内容更加丰富系统。  《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2版)》具有文化知识的普及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以纵横交错的框架和明白晓畅的语言,概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各体文学、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既是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的入门向导,也是研究中国文化源流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文化素质教育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级公务员、各类学校教师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了解、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的自学进修读本。

作者简介

谭家健教授1936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之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教授。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历代典章制度第一章 古代礼制礼的内容和意义(3)礼制举例(5)关于宗法(7)第二章 古代称谓古代亲属关系(9)古代姓名字号(13)古代帝王称号(16)传统信函礼貌用语(19)第三章 古代法制夏商周法制(22)战国秦汉法制(23)魏晋隋唐法制(25)宋元明清法制(27)古代法制的特点(28)第四章 历代官制周秦两汉官制(30)魏晋南北朝官制(31)隋唐官制(32)宋辽金元官制(34)明清官制(35)第五章 历代兵制征兵制(38)世兵制和府兵制(39)募兵制和部落兵制(41)卫所制和旗兵制(42)第六章 地理沿革夏商周秦地理(45)汉魏六朝地理(46)隋唐宋辽金地理(47)元明清地理(49)第七章 历代俸禄秦汉魏晋南北朝秩石制(52)隋唐宋元明清品级制(55)附录:新中国成立初期工资制度(59)第八章 历代学制周代国学与乡学(63)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64)唐代专科学校(66)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67)明清国子监(69)第九章 科举考试明以前的科举考试(71)关于秀才的考试(72)关于举人的考试(74)关于进士的考试(76)第十章 古代赋役与货币古代赋役(79)古代货币(82)第十一章 古代度量衡度量衡的标准和单位(88)度量衡的演变(89)度量衡的统一与改革(93)第十二章 古代岁时历法关于纪年(96)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98)关于纪日和纪时(100)第二编 古代各体文学第一章 古典诗歌《诗经》和楚辞(105)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文人诗歌(106)唐代诗歌(107)宋代诗词(109)元明清诗词曲(111)第二章 古典散文先秦散文(114)汉魏六朝散文(115)唐宋古文运动(117)元明清散文(119)第三章 古典小说汉魏六朝小说(121)唐人传奇(122)宋元话本(123)明代小说(124)清代小说(126)近代小说(127)第四章 古典戏曲戏曲的起源和形成(129)元代杂剧(130)明代戏曲(132)清代戏曲(134)近代戏曲(135)第五章 历代骈文骈文的萌芽(137)骈体的形成(138)骈文的鼎盛(139)骈散反复斗争(141)骈文的衰落(142)第六章 历代辞赋赋体的形成和汉代辞赋(144)魏晋南北朝辞赋(145)唐宋辞赋(147)金元明清辞赋(149)第七章 民间文学古代神话(151)古代民间故事(153)中国各民族史诗(155)汉族民间叙事长诗(157)第八章 古代文学批评先秦两汉文学批评(160)魏晋隋唐文学批评(162)宋辽金元文学批评(164)明代文学批评(165)清代和近代文学批评(167)第九章 诗词曲格律诗的格律(170)词的格律(175)曲的格律(176)第十章 骈文的基本特征行文普遍要求对仗(179)句式以四六为主(181)选词大量用典(181)要求大致的声律(183)讲究藻饰(184)第十一章 古代文章体裁论说、序跋和箴铭、颂赞(187)传状、碑志和杂记(189)公私文牍和哀祭(191)策论、判词和八股文(193)第十二章 历代诗词曲总集举要历代诗歌总汇举要(195)历代诗歌选本举要(197)历代诗歌评论资料(197)历代词总集举要(199)历代词学评论资料(200)历代散曲总集举要(200)第三编 中国哲学宗教第一章 先秦哲学孔子(205)老子(207)墨子(209)孟子(210)庄子(212)荀子(214)韩非(215)其他先秦子书(217)《管子》、《易传》、《礼记》(219)第二章 汉代哲学贾谊(222)《淮南子》(223)董仲舒(224)扬雄和桓谭(226)谶纬和《白虎通》(227)王充(229)汉末诸子(230)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哲学王弼(232)阮籍、嵇康(234)裴颁、欧阳建(235)郭象、张湛(236)葛洪(237)慧远、僧肇(239)何承天、范缜(240)第四章 隋唐哲学王通(243)惠能(244)成玄英和司马承祯(246)韩愈(247)李翱(249)柳宗元(250)刘禹锡(251)第五章 宋元哲学邵雍、周敦颐(253)张载(255)王安石(256)程颢、程颐(258)朱熹(260)陆九渊(262)陈亮(264)叶适(265)元代哲学家(267)第六章 明代哲学薛琯、陈献章(269)王守仁(270)罗钦顺(273)王廷相(274)王艮(275)李贽(277)刘宗周(278)第七章 清代哲学方以智(280)黄宗羲(282)王夫之(283)颜元(285)戴震(286)焦循、阮元(288)第八章 近代哲学龚自珍、魏源(290)曾国藩、张之洞(293)谭嗣同(295)严复(296)康有为(297)梁启超(299)章炳麟(300)孙中山(302)第九章 中国佛教佛教的传播和发展(305)佛教的思想和戒律(308)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11)第十章 佛寺建筑与寺院生活南亚次大陆的佛寺建筑(313)中国佛寺建筑的演变(313)中国佛寺建筑的基本布局(314)佛教徒的区分与寺院僧职(318)僧众服饰与用具(319)僧人生活与佛事(320)第十一章 中国道教道教的起源和发展(323)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325)道教与中国文化(326)第十二章 中国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源流和教义(330)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32)基督教的源流和教义(334)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336)第十三章 中国民间信仰自然神信仰(339)社会神信仰(343)其他神灵信仰(345)第四编古代文化艺术第一章 古代经学西汉经学(351)东汉的“经今古文之争”(353)三国至唐五代的经学(354)宋元明经学(356)清代经学(357)第二章 古代文字与书法篆刻古代文字(359)古代书法(362)古代篆刻(365)第三章 古代美术原始社会及先秦时期的美术(371)秦汉时期的美术(372)魏晋南北朝的美术(374)隋唐时期的美术(375)五代两宋的美术(377)元明清时期的美术(379)第四章 古代音乐上古音乐的回顾(394)秦汉时期音乐(395)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395)隋唐时期音乐(396)宋元时期音乐(398)明清时期音乐(400)第五章 古代舞蹈先秦舞蹈的产生和发展(402)汉魏和唐代舞蹈(404)宋元明清舞蹈(406)第六章 古代园林从起源到基本风格形成(410)艺术手法的深化和多样化(412)从极盛到衰败(414)第七章 古代图书白化文初期的图书——简牍、帛书(421)纸写本图书(422)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图书(423)明清时代的图书(426)第八章 古代衣食住行古代的衣着(430)古代的饮食(432)古代的房屋(433)古代的车辆(435)第九章 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442)印刷术(444)指南针(445)火药(447)第十章 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变迁(449)历史上的敦煌(451)敦煌石窟与敦煌文书(454)第十一章 古代体育、杂技和游艺古代体育(458)古代杂技(463)古代游艺(466)第十二章 古代的“机器人”从俑和铜人到各种“木人”(472)从成套玩偶到大型水转百戏(474)天文仪器中的司辰“机器人”(476)会干农活的木偶和会演戏的“铜伶”(477)附录:机器人发展史(摘录)(479)资料20世纪20至90年代中国文化史著作简介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中国文化史著作(481)1979至1995年祖国大陆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著作(483)20世纪50至80年代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著作(491)后记增订后记增订二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韩、柳之后不久,古文运动趋于衰微。到了晚唐,出现了一批小品文作品。如皮日休的《鹿门隐书》,充满对统治者的愤怒和讽刺;罗隐的《谗书》,几乎全是抗争和激愤之谈;陆龟蒙的寓言和小品,鲜明、幽默、尖锐。鲁迅称赞这些作家“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再度弥漫的骈俪之风从晚唐延续到宋初。宋初王禹傅、石介、柳开、孙复、穆修等人起而反对,但收效不大。到欧阳修等掀起第二次古文运动,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欧阳修的散文,无论叙事、议论、抒情、技巧都很高。他的《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是具有强烈战斗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政论文,言词锋利,爱憎鲜明,理直气壮,痛快淋漓;《祭石曼卿文》哀悼亡友,感情悲凉,而语言道劲挺拔;《泷冈阡表》感念父母教诲之恩,率意写来,不事藻饰,而语语人情,动人悲思;《醉翁亭记》文笔旋转跳脱,清新圆熟,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化为一体,是游记体的新创;《秋声赋》是一篇诗意浓郁的散体赋。其《新五代史》传论中亦不乏佳作,如《宦者传论》、《伶官传论》等,可与《史记》论赞相颉颃。

后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遗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正在海内外普遍兴起的“中国文化热”,既反映了亿万炎黄子孙对世世代代哺育自己的伟大中华母亲的无比热爱,也表现了全世界各族人民对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向往和崇敬。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各种类型的论著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有包罗很广的文化史丛书,有大中小型的文化辞典,有普及性的文化常识介绍,有专题性的研究论集和理论专著等。然而,比较全面地介绍中国文化史的一些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叙述其发展过程和大致脉络,而且带有教学参考书性质的著作,目前还没有看到。本书就是适应这种情况而组织编写的。“文化”一词的外延有广有狭,迄今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不外典章制度、社会习俗、文化艺术、文学创作、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等。本书各章的选题和分编,就是出于这种认识和考虑。显然,应该列入而未列入的题目和应该讲而没有讲到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目前设置的这些章节,难于满足各方面读者的要求,更不足以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全貌。这主要是由于篇幅的局限,以后有机会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补充。本书的读者对象,以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文科各系包括中文、历史、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新闻、外语、旅游、文秘等系教师和本科、专科学生、研究生为主,可以作为上述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也可供大学理科各系师生、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和广大文化史爱好者和自学者阅读,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参考。既考虑到国内读者的不同需求,也期望引起海外读者的普遍兴趣。本书编写的原则,一是介绍知识坚持科学性,二是历史叙述力求具有系统性,三是文字表达尽量做到简单明要,通俗易懂。其中有些学术问题,研究者之间可能存在不同见解,我们尽量择善而从,采取目前大多数人所能接受或编写者认为比较稳妥的一种意见,其他见解一般就不列举。书中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多,有些题目较为专门,各专题的范围有广有狭,论述有深有浅,因而所占篇幅未必相等,详略未必相称。由于文笔出自多人,必须充分尊重各章撰写者的个性,所以无论观点和风格都不强求一律。体例方面也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篇章难字注音)。本书在编写中参考了许多相关的论著,广泛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所征引和涉及的书目、资料甚多,未能一一列出,敬希有关方面予以鉴谅。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2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文化史概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