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编 页数:233
前言
为贯彻落实2008年7月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教材相配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基础上,按课程组建了教学案例编写组,开展教学案例编写工作。 编写教学案侧是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尝试,旨在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推出一批学理说得透、事例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教学案例。本套教学案例所选案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必修课教材为依据,力求重点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力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特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我们希望本套教学案例能对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指导教师进一步编写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所助益,也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的修改、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内容概要
为贯彻落实2008年7月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教材相配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在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基础上,按课程组建了教学案例编写组,开展教学案例编写工作。 编写教学案侧是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尝试,旨在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推出一批学理说得透、事例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教学案例。本套教学案例所选案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必修课教材为依据,力求重点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书籍目录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案例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案例2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案例3 《土地章程》和第一块外国租界的出现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案例1 资本一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案例2 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案例3 方术与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案例1 “洋兄弟”呤喇眼中的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案例2 马尾船政局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案例3 献身“戊戌变法”的勇士谭嗣同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案例1 辛亥革命前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案例2 清帝退位记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案例3 民国初期南京留守府的建立和裁撤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案例1 中国民众热烈反响苏俄政府对华宣言二、“三座大山”的重压案例2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下的中国农民三、两个中国之命运案例3 奔向光明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案例1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案例2 董必武从“中山先生的信徒”到共产主义者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案例3 收回关税余款及实行“特许证”制度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案例1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忠贞案例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案例3 中国革命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从血战湘江到遵义会议案例4 毛泽东率先总结历史经验,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而努力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案例1 “李秀英案”始末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案例2 东北抗联:绝境苦战十四年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案例3 喋血军魂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案例4 《论持久战》问世记案例5 聂荣臻在晋察冀抗战的激情岁月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案例6 日本投降记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案例1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中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案例2 失尽人心的国民党“劫收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案例3 国民党打击民盟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案例4 车轮滚滚的支前大军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9)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案例1 1949年上海财政经济困境的初步摆脱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案例2 重返联合国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案例3“两弹一星”的研制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案例1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案例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案例3 刘鸿生企业集团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案例1 1956年初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调查研究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案例2 全民大炼钢铁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案例3 “三线”建设的决策和实施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案例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案例2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案例3 香港回归祖国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案例4 2008年抗震救灾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案例5 西藏五十年沧桑巨变后记
章节摘录
上海开埠后,外国人是不允许到内地游历的。上海地方官员曾规定,外人外出的距离以一日往返为限,不得在外过夜。当时,英国公使也承认这一规定有效。但侵略者并没有把此规定放在眼里。他们常常违约远行,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多次被人民殴逐。1848年3月8日,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雒魏林、慕维廉3人违反规定,擅自乘船前往离上海90多里的青浦活动。当他们在青浦城隍庙里向群众散发宗教小册子时,同看守停运漕船的水手发生冲突,雒魏林竟然用手杖殴打中国人,激起众愤。在斗殴中,这3人被打了几下,仅受微伤。青浦县令将这3个传教士护送至县署,再由专人送回上海。 阿礼国为了压制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勒索更多的侵略权益,借青浦事件大做文章。他闯进道台衙门,要求严拿所谓“凶犯”。道台咸龄回答说:“斗殴细故,不足深诘。”阿礼国竟破口大骂,并用手杖折扇敲击咸龄的头。3月10日,咸龄写信给阿礼国,说已下令缉拿肇事水手,并向麦都思等人表示慰问。但阿礼国决意扩大事态,无理地退回该信。这时,各国驻沪领事都表示支持阿礼国,一艘英舰“奇尔德”号也正好来到上海,阿礼国的态度越发蛮横起来。3月13日,他通知咸龄说,在这一事未得到满意解决之前,所有的英国船只都将不交关税,同时也不许任何漕船出海,并威胁道:如果在48小时内不把10名“主犯”逮捕,他还要采取其他行动。接着,“奇尔德”号封锁了吴淞口。咸龄密令漕船三三两两分散出港,但“奇尔德”号发射炮弹飞过这些船的船首,漕船无法前行。当时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海运漕船851艘,载漕粮100多万石,这些船都开不出港,而英商船又停付关税。在这种压力下,咸龄只好于3月16日派海防同知赴青浦协助“缉凶”,逮捕水手2人,19日解到上海。江苏巡抚陆建瀛也派买办出身的候补道吴健彰以催促海运为名来上海查办此案。但阿礼国仍不满足,20日派副领事罗伯逊和翻译巴夏礼乘军舰去南京,直接向两江总督李星沅进行恫吓。麦都思等人也声称,19日解来上海的两名水手并非“首犯”。
编辑推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