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巨瑛梅、 尹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巨瑛梅,尹力 编 页数:324
内容概要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考试大纲解析》是与考试大纲完全配套的复习用书,意在指导考生进行扎实、高效的复习。.本书从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角度,对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讲解,力求帮助考生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本书不但能及时反映最新的考研信息,而且内容系统、便于记忆、重点突出、阐述准确、针对性强,每章后还提供与真题接近的复习题供考生检测复习效果。本书是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更适于考生自学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七章 课程 第八章 教学 第九章 德育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强化训练第二部分 中外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 第四章 外国古代教育 第五章 外国近代教育 第六章 外国现代教育 强化训练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八章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强化训练第四部分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七章 教育行动研究 第八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九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强化训练附录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分析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分析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而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当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超越了经验和习俗的水平,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时,教育便成为教育之“学”。因而,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揭示教育的规律。即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阐明教育的各种规律。二是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即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三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即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问题的解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进而成为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三百来年。但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后来,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如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赫尔巴特根据心理活动的统觉作用,提出了教学的四个步骤。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学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利用社会学所常用的实证方法和心理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对于社会和教育的认识也就各不柑同。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迅速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形成了许多门类和派别,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里着重阐述其中影响较大的教育学派别。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主要是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当其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主张:(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4)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其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对许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决定了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文化教育学过分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实用教育学主张:(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4)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主张:(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2)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3)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4)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其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