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姜晓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姜晓敏 页数:179
前言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中国人传统的法律观是什么?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法律观相比,中国人对于法律有着怎样独特的理解?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当前的法治建设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观今须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延续未曾中断的国家,在数千年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我们一代代的祖先满怀着对和谐、安乐的美好社会的憧憬,创造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孕育出富有特色的法律观念。时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内容并没有随着历史的飞速发展而烟消云散,而是像遗传密码一样在后世子孙的血脉中流淌,对我们当下的认识和判断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不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法律传统,更是为了总结其中沉痛的历史教训,以为后来者之鉴。所以中国法律思想史绝不是一门空洞无用的清谈之学,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课程。中国法律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是杨鸿烈①先生。1905年梁启超发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可以视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萌芽。1936年,杨鸿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书,奠定了中国法律思想史这一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法律思想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张国华、饶鑫贤主编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两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张国华所著的《_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是本学科的代表性成果。
内容概要
为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中国法律思想史》精选了学科传统而稳定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中国自古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与法律观点。全书系统讲述了夏商西周时期、先秦诸子、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明末清初以及近代的法律思想。 为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内容、特色与发展轨迹,领悟中国传统法律观的智慧与缺憾,提高国学及法学素养,《中国法律思想史》在叙述风格上力求平实简洁、通俗易懂。每章起首编写了概括性的“本章引言”,章末附有归纳性的“本章小结”。并列有“本章思考题”,通过解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重要的知识内容。
作者简介
姜晓敏,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该校“法律思想史”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年考取本校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讲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刑法史。目前个人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古代刑罚的文化透视”(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刑罚改革的文化透视”(司法部科研项目);同时参与的科研项目有:“邪教犯罪、恐怖犯罪研究”(教育部研究课题)、《(大清律例根原)点校》(国家清史工程项目)、《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和谐”理想》(教育部研究课题)、《法律文化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等。主要科研成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内在关系》(合作作品),载《法律文化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五刑”语义的历史流变》,载《修辞学习》2006年第4期;《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载《中国监狱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传统法的再认识》,载《检察日报》2005年6月11日;《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第六章《刑法思想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谈谈对中国传统刑事法律的认识》,载《法学家》2007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耻辱刑及其思想文化内涵》,载《监狱文化与矫正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对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关注》,载韩国《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57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从“天命”、“天罚”到“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一、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二、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思想第二节 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一、西周的宗法“礼治”思想二、周初的“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及其代表人物二、儒家法律思想体系第二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一、“兼相爱,交相利二、“一同天下之义三、“以天为法第三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一、道家及其代表人物二、道家的法律思想第四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一、法家的代表人物二、法家的法律思想体系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秦帝国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一、“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二、“专任刑罚”、“深督轻罪”的重刑主义第二节 汉代的法律思想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二、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玄学家的法律思想一、以道家的自然观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二、反对烦法酷刑、主张法令贵简贵无第二节 律学家的法律思想一、杜预的法律思想二、张斐的法律思想三、刘颂的法律思想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一、“德礼为本,刑罚为用”思想的法典化二、“三纲”思想的法典化三、“等级特权”思想的法典化四、“轻刑慎罪”思想的法典化第二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一、韩愈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二、柳宗元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批判第六章 宋明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王安石的法律思想一、“三不足”的变法理论二、主张恢复“明法科”、重视培养执法官吏第二节 朱熹的法律思想一、“存天理、灭人欲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第三节 丘浚的法律思想一、“应经合义”、慎刑恤狱二、“以公理而灭私情”,秉公执法第七章 明末清初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一、重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体制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第二节 顾炎武与王夫之的法律思想一、顾炎武的法律思想二、王夫之的法律思想第八章 近代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近代法律思想的演进一、早期开明派的法律思想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三、洋务派的法律思想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第二节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与清末的“礼法之争”一、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二、清末的“礼法之争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一、康有为的法律思想二、梁启超的法律思想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一、孙中山的法律思想二、章太炎的法律思想
章节摘录
(二)“天罚”思想“天罚”即宣扬违法犯罪是对上天意志的违抗,统治者的惩罚是根据上天的旨意而实施的。相传夏禹的儿子启破坏了古老的禅让传统,径自承袭了父亲的王位。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遭到固守传统的有扈氏的反对。启兴兵讨伐有扈氏,其真实意图本是为了镇压反对者,迫使其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但是启在发布战前动员令时,却宣称有扈氏冒犯了上天,上天要剿绝有扈氏,他不过是恭敬地代替上天执行刑罚罢了。④正是在“天罚”的名义之下,夏启这支为赢得统治权力而战的征服军,被打扮成了“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师。商代神权法思想的盛行,在“天罚”方面也是多有表现。当年商汤征讨夏桀之时,也曾像夏启一样宣扬自己是代天行罚。②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可知,商王几乎无事不卜,连定罪量刑也要通过占卜的吉凶来定夺。例如“贞其刖”,即占卜是否处以刖刑。再如“兹人井(刑)不?”即占卜是否对此人施以刑罚。③类似的记录在甲骨文中还有很多,说明由占卜所显示的神意是商王进行立法、司法活动的重要依据,呈现出浓重的“神判”色彩。仅凭某种“神示”就可以任意用刑,这也是导致商代法制野蛮和残酷的因素之一。二、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思想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人虽然一举克商,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性胜利,但是在思想领域里却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他们必须回答“天命”是否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天命”存在,那就需要进一步解释,上天既然是商人的保护神,那么受上天保佑的商王朝怎么会覆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天命”不存在,那同样需要解释,周人因何会获得统治权力,其统治的正当性基础何在?
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思想史》: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法学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