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家余 页数:173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从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统治中国东北地区达14年之久。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建立稳固的殖民统治秩序,更有效地进行军事镇压、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实现其最终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险恶用心,驱使伪满政权不遗余力地对广大东北民众实施长期的殖民奴化教育。此殖民奴化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涵盖社会教育部分。因此,要研究日伪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奴化教育情状,深刻揭示日伪实施的奴化教育本质,不仅要全面地研讨日伪统制下的学校教育,还必须对日伪统制下的社会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应该说,对日伪统制下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教育研究,历来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热点,也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如《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王野平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东北地方教育史》(齐红深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卢鸿德、齐红深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研究》(齐红深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日本侵华教育史》(齐红深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涵盖了伪满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是,无一例外地都是侧重研究伪满的学校教育,而社会教育方面的内容只是附带提及,谈不上系统的研究。在国外,日本的学者对于伪满教育有较多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也是集中在学校教育方面,而且大多只是对局部问题的研究,甚或是对个别学校的微观的史实考证,更甚者,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有掩盖、淡化和美化教育侵略的倾向。
内容概要
本书在界定伪满社会教育涉及的相关概念基础上,具体考察了伪满社会教育的内涵,厘清了日伪实施奴化社会教育的管理机制,展开分析了日伪对社会教育主体及社会化媒介的控制,客观展示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奴化社会教育的实态,进一步揭露了日本殖民教育的反动本质。 本书适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者、殖民地教育史研究者和一般青年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杨家余,1966年生,安徽省肥东县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和近代教育史研究。已在《民国研究》、《教育史研究》、《史学月刊》、《安徽史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30多篇。著有《内外控制的交合——日伪统制下的东北教育研究(1931-1945)》(安徽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军事科为出版社2007年版)。主持和参与研究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臼存内的课题3项。曾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伪满社会教育的特异性及其实施目的第二章 日伪实施社会教育控制的机构第三章 伪满社会教育制度第四章 日伪社会教育主体的控制第五章 日伪对社会教育媒介的控制第六章 日伪实施奴化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余论 伪满社会教育再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经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列为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现实中,人们大多是从狭义的概念出发来理解社会教育的,通常认为社会教育的目的一般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部社会成员;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和劳动职业技术等诸要素;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或设施,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等来实施。 二、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伪满时期日伪所实施的社会教育,是在“改造”中国东北原有社会教育的基础上推行的殖民奴化教育。为了深入认识伪满社会教育的特异性,我们有必要对民国时期中国所实施的社会教育作一番考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的统治终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令,在教育方面开始着手对封建教育进行全面改造。如在教育制度上,颁布了反映资本主义精神的壬子癸丑学制;在机构设置上,改清学部为教育部;在教育宗旨上,废除了清末的教育宗旨,公布了民国的教育方针,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①。在改革封建教育的过程中,改革者认识到“国民程度”问题构成了建设民国的一个严重障碍。专制制度虽然废除,但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如何涤荡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如何培植“共和国健全的国民”,成为民国建立以后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