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廖君沛 页数:486
前言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正当我国逐步转上市场经济轨道的时候,拉美和亚洲一系列金融危机发生了。这些危机,尤其是近在身边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予我国巨大的震撼,金融风险已引起了密切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过程中金融市场、金融系统的迅速发育,金融运转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市场经济内在包含着的矛盾日益显露,银行信贷、商业保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以及汇率波动的风险上升,已经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它们的威胁,防范严重金融风险和危机这一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命运的历史性课题,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对市场经济仍不很熟悉,对金融运行的复杂过程更是知之不深;我们虽曾面对过潜在的金融危机,但还没有亲身经历金融危机。国外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实践以及对金融风险和危机的理论研究,为我们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材料十分丰富。国外许多学者对市场经济下金融运行中的矛盾研究比我们有更长时间的体验,经过他们探索形成的认识不乏真知灼见,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把它们作为人类共同财富予以汲取。然而,简单搬过来是不行的。许多问题看法不一,还需要鉴别;有些观点强调了事物的某一或某些侧面,但可能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事物总体的系统把握;囿于西方学者世界观的限制,一些见解偏于近表象的层次,忽视了更深层次内在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往往停留于一般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层面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内在根本矛盾的作用。 我们进行“宏观与开放视角下的金融风险”这一题目的研究,试图完成的任务首先是,对国际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鉴别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累积以及金融危机形成过程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性,从其有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研究和总结,力求揭示其有机的关联,形成比较系统的具有整体性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存在分歧或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希望经过探索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然后,借助一般理论研究所形成的认识,对我国防范严重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一些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对策。完成这一任务有很大难度,但我们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内容概要
本书对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国际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并以此为借鉴,对我国金融风险与危机的防范和化解问题进行了探索。本书在吸取这一领域国际学术研究与实践宝贵成果的同时,试图克服既有研究中强调某些个别方面而忽视整体,偏于表象层次而缺乏对更深层次内在本质的把握,有意无意忽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内在根本矛盾作用等缺陷,力求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累积,以及金融危机形成过程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性,从其有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研究,揭示其有机关联,以形成比较系统的具有整体性的认识。本书对金融危机形成的研究,着力于剖析与辨明金融系统风险形成中金融系统各部分、各元素之间,金融系统要素与实际经济要素之间的彼此渗透和相互影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市场经济内在矛盾与基本制度内在矛盾作用的关系。在金融风险与危机的防范与化解上,本书对有分歧的政策主张,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效果上对其利弊得失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对我国实际的研究,引申出处理我国问题的政策结论。
书籍目录
上篇 金融风险的形成、累积与金融危机的产生 第一章 金融风险生成的微观来源 1.1 微观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的发生 1.1.1 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1.1.2 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及其风险 1.1.3 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1.1.4 企业普遍性财务风险的形成 1.2 软预算约束与企业风险的强化 1.2.1 软预算约束的产生 1.2.2 软预算约束下企业风险的强化 1.3 企业风险的传染 1.3.1 传染渠道——信用链 1.3.2 传染方式——资产负债表传染 1.3.3 传染机制 1.4 微观经济滋生金融风险的实例 1.4.1 东亚特殊的体制背景 1.4.2 东亚危机发生前日本、韩国的银企关系问题与债务融资高风险 第二章 货币资本独立运行中金融风险的形成与扩大 2.1 信息的不完全性、非对称性与金融风险的孕育 2.1.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1.2 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挤兑 2.1.3 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1.4 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1.5 信息不完全性与非对称性影响的模型分析 2.2 银行的特殊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 2.2.1 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 2.2.2 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与金融风险的扩张 2.2.3 金融演变中银行信用创造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2.2.4 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问题 2.2.5 银行信贷风险扩张的影响 2.2.6 我国的银行风险 2.2.7 我国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2.3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3.1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与经营风险的形成 2.3.2 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上升的影响 2.3.3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4 资本市场风险 2.4.1 资本市场中的虚拟资本、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形成 2.4.2 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与金融风险的形成 2.4.3 金融投机与金融风险 2.4.4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形成 2.5 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的扩展 2.5.1 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 2.5.2 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与金融风险的扩展 2.5.3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监管的挑战及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5.4 金融资产证券化加剧金融风险 2.5.5 表外业务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张 2.6 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 2.6.1 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体制转轨的制度性特征 2.6.2 我国金融风险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问题的深刻反映 2.6.3 我国金融风险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大调整和融资结构改变滞后的产物 2.6.4 金融监管不健全、效率低,埋藏着金融风险失控的祸根 2.6.5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机制分散、转移金融风险的功能很不足 第三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的累积 3.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内在矛盾与宏观金融风险的形成 3.1.1 社会总产品实现形态及其矛盾的演化 3.1.2 宏观金融风险 3.2 通货紧缩、信贷紧缩与金融风险 3.2.1 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对金融风险形成的作用 3.2.2 信贷紧缩的产生及其对金融风险加剧的作用 3.2.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货紧缩、信贷萎缩的影响 3.3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 3.3.1 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 3.3.2 财政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 3.3.3 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与金融风险 3.4 产业结构转换与金融风险 3.4.1 结构矛盾与总量矛盾的关系 …… 第四章 全球资本运行——国金融风险的形成 第五章 金融危机的形成下篇 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与金融危机管理 第六章 金融风险防范的微观基础——健全微观经济主体的构造 第七章 金融监管的健全 第八章 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 金融危机管理 第十章 金融风险测量与危机预警模型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上篇 金融风险的形成、累积与金融危机的产生 第一章 金融风险生成的微观来源 1.1 微观经济运行与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是实际经济的延伸,它以实际经济为基础,为实际经济服务。金融资本是实际经济中货币资本的独立化,为企业融资,即为实际经济活动提供第一推动力——货币资本,又是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金融系统风险的形成和危机的产生,除了决定于自身内部的因素外,还受实际经济基本面的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史表明,历史上发生的金融危机多半来自实际经济的高风险与危机,或与实际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有密切联系,因纯粹金融因素而发生的金融危机只占少数。从实际经济层面看,宏观经济总体的风险当然要来自其机体细胞——微观经济的风险。、微观经济主体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运行中的基本风险是商品价值实现风险。正是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受阻引起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而导致其融资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状况的恶化。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大量企业的商品价值严重受阻,带来实际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成为经济危机和连带的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本章只研究实际经济微观主体运行给金融带来的风险,而涉及金融微观主体的风险则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论述。 1.1.1 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风险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 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商品需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这种价值实现过程用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描述就是:商品一商品(W-W)。在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商品流通过程被改造了: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货币成了交易的纽带和中心环节,交易的风险中又蕴含了货币的因子。企业商品价值实现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重要根源,这是因为: 第一,商品价值实现是资本运动的先决条件。价值实现的受阻导致资本运动的中断。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不同,资本的运动形式是以G为起点,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增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