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喜军 编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前言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它是在继承传统中药鉴别经验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纵观中药鉴定学的历史发展,从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鉴定知识的萌芽,经历了唐代《新修本草》等各家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明代《本草纲目》鉴别和使用经验的集大成,使传统的中药鉴定学呈现雏形;此后的《植物名实图考》更使植物的鉴别及分类知识系统化;近代西方生药学知识的引入,使中药鉴定学进入了内容完善与技术成熟阶段,奠定了现代中药鉴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依据中药鉴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结合学科的任务及《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本书在参照现行《中药鉴定学》教材的编写模式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中药鉴定学学科的结构,使其讲述的内容更能体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更能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  本书的总论以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关系为起点,从中药鉴定学的历史发展入手,介绍中药的真实性鉴定、中药的有效性鉴定、中药的安全性鉴定、中药的质量变化规律与质量调控,以及中药材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等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新的中药鉴定学知识框架。  基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重点介绍中药鉴定的核心理论及正品药材的鉴定知识和方法,避免非本学科学术问题充斥教材内容,删除了关于中药材伪品及相关的鉴定内容。伪品是“时装”,不同阶段及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掺伪造伪品种,其鉴别的知识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删除后避免了知识的不稳定性;随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伪品应逐渐淡出市场,中药鉴定学应以质量控制和评价为主线,其教学活动也应淡化伪品的概念和意识,才能避免已死去的伪品死灰复燃。基于以上考虑,本书的各论介绍100余种常用重点中药的系统鉴定理论和方法,以数码成像技术制备的中药材原色图片及逼真的中药显微图片来反映其药材的形状及组织结构特征,使中药的真实性鉴定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同时重点介绍与质量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理化鉴定以色谱分析为主,增强其实用性;收载的其他非重点中药仅叙述其与药材的真实性鉴定、有效性鉴定、安全性鉴定相关的重点内容,依据各药材的特点,择重介绍有关内容;并将常用中药的理化鉴别实验法、薄层色谱的指标成分及实验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收载于附录中。

内容概要

  《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由国家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课程负责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担任主编,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从事中药鉴定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共19章。总论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内涵及任务,中药鉴定学的方法,将传统的四大鉴定融合于中药的真实性鉴定、中药的有效性鉴定及中药的安全性鉴定等内容之中,并将现代数码成像技术、指纹图谱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及植物代谢组学技术用于中药的鉴定。各论选取100余种常用中药作为重点示范讲解,配以大量珍贵的中药材原色图片,图文并茂,详细介绍药材的基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同时,收载其他中药150余种,重点叙述其来源、药用部位、主要成分及功能主治。附录中收集常用中药的理化鉴别实验法、薄层色谱的指标成分及实验方法等。  《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是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与中药鉴定学一、中药及其分类二、中药鉴定学的内涵及任务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二、性状记述阶段三、鉴别知识条理化阶段四、形成阶段五、内容完善与技术成熟阶段六、现代技术应用与研究阶段第二章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第一节 本草考证一、本草考证的意义二、本草考证的方法三、本草考证与中药品种第二节 中药的品种鉴定一、基源鉴定二、性状鉴定三、显微鉴定四、理化鉴定第三章 现代技术与中药真实性鉴定第一节 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鉴定一、数码成像技术简介二、在中药基源鉴定中的应用三、在中药性状鉴定中的应用四、在中药显微鉴别方面的应用第二节 指纹图谱技术与真实性鉴定一、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简介二、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及应用第三节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鉴定一、DNA分子标记技术简介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第四节 植物代谢组学技术与真实性鉴定一、植物代谢组学的概念二、植物代谢组学的技术和方法三、植物代谢组学的应用第四章 中药的有效性鉴定第一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一、活性导向分离法二、高通量筛选法三、生物色谱法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一、样品处理方法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节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一、质量标准的概念二、质量标准的内容及技术要求第五章 中药的安全性鉴定第一节 中药毒性成分分析一、中药毒性成分简介二、中药毒性成分分析方法第二节 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一、经典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二、现代的代谢组学评价方法第六章 中药材质量变化规律与质量调控第一节 中药材质量变化规律一、种质与药材质量二、环境因素与药材质量三、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药材质量四、栽培技术与药材质量第二节 中药材质量的调控一、最适采收期的确定二、加工方法的选择三、贮藏及养护调控四、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七章 中药材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一、中药材资源的现状二、影响中药材资源可持续的因素第二节 发现中药材新资源途径和方法一、从古代本草中挖掘中药材资源二、从民间用药经验及民族药中寻找中药材新资源一三、依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中药制新资源四、以化学成分为线索寻找中药材新资源五、扩大药用部位,增加新品种第三节 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一、中药材资源保护的对象二、建立和完善药用植(动)物自然保护区三、野生濒危药用资源的引种与目11化四、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下篇 各论第八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一、根类中药二、根茎类中药第二节 重点中药绵马贯众细辛大黄牛膝商陆川乌附子白芍黄连板蓝根甘草黄芪人参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黄芩地黄巴戟天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天南星白附子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射干莪术姜黄郁金天麻第三节 熟悉中药狗脊骨碎补拳参虎杖何首乌川牛膝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草乌白头翁赤芍升麻防己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远志甘遂西洋参三七独活羌活藁本北沙参秦艽白前白薇丹参玄参胡黄连茜草续断南沙参川木香紫菀漏芦三棱香附半夏石菖蒲百部黄精玉竹重楼天冬知母干姜高良姜山慈菇白及第九章 茎木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重点中药木通苏木鸡血藤沉香钩藤第三节 熟悉中药川木通大血藤第十章 皮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重点中药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第三节 熟悉中药桑白皮秦皮五加皮香加皮地骨皮白鲜皮第十一章 叶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重点中药石韦大青叶番泻叶第三节 熟悉中药侧柏叶蓼大青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第十二章 花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重点中药丁香洋金花金银花西红花第三节 熟悉中药松花粉辛夷槐花菊花野菊花红花蒲黄第十三章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第一节 概述一、果实类中药二、种子类中药第二节 重点中药马兜铃五味子苦杏仁枳壳(附:枳实)吴茱萸巴豆使君子小茴香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

章节摘录

  上篇 总论  第二章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是鉴定中药材的基源,包括原植物、原动物及原矿物,鉴定结果是确定品种的学名。每种中药材均有其特定的基源植物(动物或矿物),其学名是指植物(动物)的拉丁学名,如北五味子药材的基源植物为五味子科植物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其果实经加工为药材北五味子;龙胆药材的基源有四种,即龙胆科植物Gentiana scabra Bge.(龙胆)、G.triflora Pall.(三花龙胆)、G.manshurica Kita9.(条叶龙胆)或G.rigescensFranch.(坚龙胆),四种植物的根及根茎经加工均作为药材龙胆入药。  中药的真实性鉴定即中药的基源或品种的真实性鉴定。“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他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中药经历了由《本经》、《新修本草》到《本草纲目》,直到今天的《中华本草》、《新编中药志》等过程,中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中药的品种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本草原始记载的模糊性、地区用药习惯的差异性、类同品及代用品和民间药的不可控性,加之中药原植物形态相近给药农带来的辨识困难等因素,使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药多基源及伪品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对一些贵细药材的人为造伪现象,使得中药的真伪鉴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药鉴定学科的核心任务。  ……

编辑推荐

  《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在参照现行《中药鉴定学》教材的编写模式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中药鉴定学学科的结构,使其讲述的内容更能体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更能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的总论以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关系为起点,从中药鉴定学的历史发展入手,介绍中药的真实性鉴定、中药的有效性鉴定、中药的安全性鉴定、中药的质量变化规律与质量调控,以及中药材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等理论与方法,形成了新的中药鉴定学知识框架。《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重点介绍中药鉴定的核心理论及正品药材的鉴定知识和方法,避免非本学科学术问题充斥教材内容,删除了关于中药材伪品及相关的鉴定内容。《中药鉴定学(中药类专业用)》的各论介绍100余种常用重点中药的系统鉴定理论和方法,以数码成像技术制备的中药材原色图片及逼真的中药显微图片来反映其药材的形状及组织结构特征,使中药的真实性鉴定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同时重点介绍与质量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理化鉴定以色谱分析为主,增强其实用性;收载的其他非重点中药仅叙述其与药材的真实性鉴定、有效性鉴定、安全性鉴定相关的重点内容,依据各药材的特点,择重介绍有关内容;并将常用中药的理化鉴别实验法、薄层色谱的指标成分及实验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收载于附录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药鉴定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