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林泳海//刘名卓  页数:312  字数:350000  

前言

  自从福禄贝尔1860年创设第一个幼儿园以来近150年,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大变化。受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影响,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思想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幼儿教育教学有了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从多种途径来探索、学习国内外好的经验,有模仿也有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专业读本科时,课程设计包括“三学”、“六法”。那个年代有些重理论轻实践,六门教学法的学时都压缩了。好在是,那时的教学法老师还是十分重视心理学基础。像德高望重的林嘉绥老师对幼儿数学认知方面有很多实证研究,年轻有为的庞丽娟老师把实践中收集到的儿童画进行有趣的心理分析,资深的祝士媛老师则把语言教学法上活了,等等。那时感觉从老师们那里收获的东西真是太多了。改革开放以来,幼儿教学法的发展已近30年。今天,在与西方教材的交流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幼儿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特点和心理学的基础了,有识之士也越来越看清教学法的前景了。可以说,各种教学模式与各科教学法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而对不同类别教学模式的了解,则可更好地理解教学法的内在规律。这在实践中是大有益处的。  幼儿教育教学改革从80年代末期,出现了“综合教育”的发展趋向,直到今天的方案教学,都有淡化学科、重视学科交叉的趋势。像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将“六法”合为“四大领域”就是一个例子。这种发展的方向——淡化学科知识的分类、强调活动中的知识综合,在幼儿阶段“大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实践中是容易把知识统整起来的,也比较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但这对于一线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说,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科及其知识特点、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要有更好的理解和修养。负责全国幼儿园课程纲要制定的教育部专家李季湄教授,就十分强调一线教师对幼儿学习特点的理解。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可能又是一回事。而一线教师能够做到对于学科的把握、对于幼儿学习特点的理解,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心理学基础和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刻思考。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门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训课程。主要内容分成四编: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偏于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基于学科的教学模式、国内创新的教学模式,共15种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既涉及教育理念、学科知识、心理学基础,又涉及教学实践,可以很好地开阔思路,使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起到教学参考、教学反思作用。  本书可以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也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编 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章 蒙台梭利教学模式 第二章 高瞻教学模式 第三章 方案教学模式第二编 偏于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 第四章 幼儿多元智力教学模式 第五章 幼儿情绪智力教学模式第三编 基于学科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 幼儿全语言教学模式 第七章 建构主义幼儿数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 幼儿“做中学”科学教学模式 第九章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幼儿英语综合教学模式第四编 国内创新的教学模式 第十章 幼儿脑力开发教学模式 第十一章 幼儿混龄教学模式 第十二章 幼儿乡土教学模式 第十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科学教学模式——数学、文字和绘画表征的倾向 第十四章 幼儿故事教学模式 第十五章 幼儿诗画教学模式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蒙台梭利教学模式  作者:唐华  策划:林泳海李艳菊  学习目标  1.了解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发展观与学习观。  2.理解蒙台梭利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联系。  3.了解并会应用蒙台梭利的教学材料、教具。  4.根据蒙氏教学模式找出对本园实验教学启发的要点。  5.对案例分析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6.学会设计蒙台梭利教学活动。  一、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的源流  原本蒙台梭利所关心的对象是智障儿童,后来她认为,如果她的理论与方法用在正常儿童身上,正常儿童的智力势必发展得更好。蒙台梭利开始不断在实际观察中了解儿童,并在伊塔(Jean Itard)和赛根(Edouard Seguin)的理论和教具影响下,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蒙台梭利整个思想和方法的体系,考究其根源有二:一是宗教神秘主义,二是通过工作使那些有智力障碍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具有破坏性行为的儿童“正常化”。宗教和经验这两个天壤之别的领域,借助于直觉和形式训练的官能心理学而结合在一起。但宗教神秘精神所产生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轻视人的现实追求。既然社会本身和人自身是不完善的,还都需要一个更超越的、终极的指导,那么人们就不能够从世俗的、现实的活动和群体中获得最终的价值评判标准。可是,人是社会的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真正提倡的是儿童可以从集体中获得奖励和惩罚,从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去了解自我、世界和他人。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用生物发生学中的“异体同功”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整体有机论作了新的解释,从而使儿童的整体发展有了新的科学基础。对于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理论,她根据十多年进行的智力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教学实验,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从而创造出“儿童中心心”的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方面,蒙台梭利坚持整体的和定性的方向,不赞成机械论的研究方向,认为这种方向不能导致真正的科学。因此,她强调“必须超越机械主义”,而超越机械主义的具体措施则是采用她所说的“精神的方法”(aspiritualapproach)。她认为用这种方法才能“发现一种理解生活的深刻真理的道路”,“找出如何揭开掩盖着神奇和秘密面纱的方法”。蒙台梭利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欧洲“早期的进步主义学说实现了20世纪的现代化”,而且推动了20世纪以来新教育教学运动的发展。蒙台梭利把人类学、心理学,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对教学科学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蒙台梭利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的发展观与学习观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这是一种本能自发冲动的生命力,促进着儿童不断发展。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是热爱秩序的。但是幼儿的秩序感和秩序需要乃是一种审美的动机,而其游戏是他们现世快乐的源泉。幼儿在游戏中为一切自然物赋予意义,建立秩序,让它们各就各位、各尽其职。其儿童的发展观表现在:  1.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蒙台梭利所谓的“心理胚胎期”是和“生理胚胎期”相对而言的。在蒙台梭利看来,人和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两个胚胎期——生理胚胎期和心理胚胎期。生理胚胎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是由一个细胞分裂为许多细胞而形成各种器官,发育成胎儿的过程;心理胚胎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出生之后形成的最初心理萌芽期,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  处在心理胚胎期的儿童发展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要求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的任何不利因素,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如适应儿童力量和形体的桌椅,促进儿童感官发展和运动协调的教具,以及不断观察并及时给予指导的教师等。  2.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是以发展观点看待儿童的,儿童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的形成期。这个阶段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出生到3岁,即前面提到的“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不具备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第二时期是3-6岁个性形成期,这一时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了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了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  3.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各种敏感期的出现具有顺序性和延续性,并指出潜意识吸收敏感期是0-2岁,儿童在没有意识的时候也有吸收,他们不能分辨好坏是非,是潜意识吸收外界的刺激。2-2.5岁是感觉敏感期的关键,也是感官净化的时期。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秩序敏感期是1-4岁,儿童干什么都喜欢有秩序,不单指物品的秩序,还包括遵守生活的纪律,能够理解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并对物体进行分类。细节敏感期是1-2岁,儿童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细枝末节上,对细小物体发生兴趣。行走敏感期(运动敏感期)是10个月-2.5岁,蒙台梭利说:“不可抗拒的冲动,促使孩子行走,通过行走,是对自然的一种征服,是第二次降生。”这时,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手的敏感期是1-3.5岁,是儿童触觉发展的关键。绘画的敏感期是3-4.5岁。数学敏感期是3-6岁,分几个阶段:0-2岁是建立数学前概念的敏感期;3-4.5岁是学习数学的敏感期;4.5-6岁是数学敏感期的高峰期,是培养儿童对数学兴趣最关键的时期。写字的敏感期是3.5-4.5岁,儿童有意识要写字,这时成人要引导儿童正确的握笔姿势以及正确的笔顺。语言敏感期是出生后8个星期-8岁,语言发展过程中,通常有听的敏感期、说的敏感期和应用的敏感期。在0-1个月时,儿童对人的声音产生兴趣;1-2岁时处于理解阶段,从语言发展的单字句到双字句期,对词产生浓厚的兴趣;2-3岁是儿童最爱说话的语言爆发期,对语言产生兴趣;4-5岁是语言的高峰期;5-6岁儿童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已能用连贯的语言和成人沟通并用来作为思考的工具。工作敏感期是3-6岁,儿童工作主要是操作教具,选择好自己喜欢的教具就会不停地重复工作。  4.儿童发展和学习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指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不是福禄贝尔所推崇的游戏,“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之所以把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称之为“工作”,主要是因为,她在“儿童之家”中亲眼目睹了儿童不喜欢现成的普通玩具而热衷于她所设计的教具。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工作”和“游戏”进行了区分,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可见,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既不是以往成人所谓的游戏,也不是成人所从事的工作,它是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通过“游戏”来完成。  (二)教学观  蒙台梭利本人虽然极力反对单纯知识技能的训练,反对将教育问题完全归结为心理学原理,反对对儿童控制,强调生活化的教育。但是她的整个方法的体系(而不是思想的体系),是自从18世纪以来就开始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产物。这种实验心理学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隔离无关因素以获得影响变量的单纯性和直接性,将被试的反应限定在由实验室场景所控制的范围内。  蒙台梭利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她说:“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这件事上,成人切记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成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与儿童心灵有关的所有因素,只会增加对儿童的误解。”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成人必须重新看待儿童,发现儿童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成人的意识强加在儿童身上,而磨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  蒙台梭利以科学观察、验证的精神,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儿童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然而由于成人不适当的引导或环境的影响,儿童会出现偏差行为,如不整洁、不顺从、怠惰、贪婪等等,因此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和成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看见儿童的本来面目,将无法协助儿童正常发展。  蒙台梭利教学观有别于传统教学观,表现为: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提倡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实行自我教育。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岁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掌握最佳的学习时期,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儿童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儿童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教师的工作是观察儿童内心的需要,为他们设计环境,示范教具,做学习的准备工作。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台梭利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儿童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儿童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为完美一生奠定品格和智慧的基础。  6.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  蒙台梭利教学没有课程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主张让儿童遵循内心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具,按儿童自由的速度来工作。如果儿童专心的时刻被打断,就会养成虎头蛇尾的草率习性;如果尊重儿童的需要,允许他延长工作时间,则能自然地养成专注力和持久性。  7.混龄教学  不同年龄儿童能大教小、小学大,彼此会相互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种类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儿童工作的材料,也可以说教具是对教材的补充,儿童透过由浅入深操作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弃奖惩制度  传统的奖惩制度是成人控制儿童的手段,是利用外在力量控制的方法去抑制幼儿的行为。蒙台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奖惩对儿童不但无用,反而摧残了儿童萌芽的自尊心,不但无法协助幼儿改善自己的行为,而且会误导幼儿的价值观。因此,蒙台梭利教学采取尊重儿童的方式,培养儿童正在萌芽的自尊感和自控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指定要的书。
  •   这书感觉一般,请后来者考虑再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