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姜若愚,鞠海虹 主编 页数:177 字数:270000
前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在进行全面的改革。作为面向导游服务和旅行社服务从业人员的专门化教材,《中国民族民俗》一书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可读性强,因此受到了全国师生的好评。为了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旅游专业发展的要求,反映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职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经过广泛调研和搜集资料,我们在本书第一版六年之后进行了本次修订。修订本依照“更新资料、删繁就简、方便教与学”的原则,主要作了两方面改动:首先是体例变化。(1)每章开始增加了【学习目标】,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及章节重点;每节开始增加了【问题导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节中、节末增加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章末增加了【练一练】,设计了填空、选择、连线、判断、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以更好地检验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2)在每节中还增加了【知识链接】、【小贴士】等栏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及延展,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是内容调整。(1)由于原教材第六章的内容过于庞大,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民俗知识,故按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所处的位置将21个少数民族分为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和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三章内容来介绍。第22节内容以附表形式出现。(2)更新了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数据并增加了部分民族民俗方面的新知识。(3)鉴于第一版第五章第二节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的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故进行了必要的删改。修订后的教材分为8章,总课时仍为36课时。由于增加了问题导入部分,更加方便了学生对修订后的教材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会对今后的旅游服务工作更具指导意义。本书采用出版物短信防伪系统,同时配套学习卡资源。用封底右下方的防伪码,按照本书最后一页“郑重声明”下方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国内外民俗界的相关教材和资料,同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专家陈子艾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修订者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加之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诸位专家同仁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姜若愚等主编的《中国民族民俗》是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规划教材。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中国民族,中国民俗,生产、生活民俗,礼仪、信仰民俗,汉族,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本书根据中国民族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介绍了汉族及21个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中国民族民俗》是在200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考虑到旅游职业教育及其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变化,本书在修订中,基本保持原教材的体系结构不变,删除了过时内容,增加了新内容,同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需要。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岗位培训教材和导游员等级考试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
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 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民族的特点及其概况
练一练
第二章 中国民俗概况
第一节 民俗的概念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民族民俗与旅游
练一练
第三章 生产、生活民俗
第一节 生产民俗
第二节 生活民俗
练一练
第四章 礼仪、信仰民俗
第一节 礼仪民俗
第二节 信仰民俗
练一练
第五章 汉族
第一节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
第三节 汉族民俗风情
练一练
第六章 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第一节 满族
第二节 回族
第三节 维吾尔族
第四节 蒙古族
第五节 朝鲜族
第六节 哈萨克族
第七节 达斡尔族
第八节 鄂伦春族
练一练
第七章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第一节 苗族
第二节 彝族
第三节 藏族
第四节 侗族
第五节 白族
第六节 傣族
第七节 纳西族
练一练
第八章 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第一节 壮族
第二节 土家族
第三节 瑶族
第四节 黎族
第五节 畲族
第六节 高山族
附表
练一练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三)具有坚强、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从秦汉时期形成的“大一统”思想,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随着“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从中原华夏到周边各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使统一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四)具有团结、爱国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是由许多相互不能分割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随长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巩固着。各民族共同开拓、创造了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秦汉以来一直作为传统而延续下来的爱国思想,逐步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虽朝代更替,或有分裂的局面,但统一的民族国家始终是主流。随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日益发展,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祖国的观念也逐步得到加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外敌人侵时,各民族的爱国、团结精神便自然表现出来,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比如在明代的抗倭斗争中,湖广的土家族与苗族官兵便曾建立过“东南战功第一”①的军功,广西僮、瑶等族的官兵,也积极参加了抗倭斗争。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斗争也得到了台湾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与支持。明末清初,沙俄殖民者侵入黑龙江流域,当地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坚持长期斗争,并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配合满汉官兵,取得了反击战的胜利。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得到中国各民族的进一步认同而更加深入人心,对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外抗强权起了巨大的作用。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的重要时期。各民族团结一致,外抗强权,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荣篇章。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成为了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同义词。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的共同祖国。中华民族这一名称的出现,作为代表中国各民族的总称,被中国各民族所乐于接受,对外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民族实体。二、中国民族的概况(一)人口与分布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人口数量悬殊很大。在全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90.5 6%,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9.4 4%。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在民族分布方面,人口众多的汉族密布于东部沿海以及华北、华中的沿江平原地区,少数民族则多分布在边疆各省区的草原、山地和丘陵地区,少数在内地则与汉族杂居,从面积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0%,这种分布的局面,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汉族人口众多,分布面广,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再加上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使其自然地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
编辑推荐
《中国民族民俗(第2版)》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全审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